夜里三点多钟,一向晚睡的我偶然间看到了《朗读者》的推送窗口。
这是一款两年来超火的节目,也算是比较文青的节目了。它之所以火应该是因为它承载了一种文字的神秘力量,一种用朗读来支撑这个浑浊世界的清流。
说起来,我一向是比较喜欢综艺节目的,也总会在闲暇时间在网上搜寻最新的综艺节目,当然我搜寻的并不是《奔跑吧》之流,我更倾心《一千零一夜》、《朗读者》、《见字如面》这类让人能够碰撞心灵的真正的节目。
《奔跑吧》之类的节目虽然能让我开怀大笑,可是看完却总感觉是在空洞的心灵上又覆盖了一层空洞,底子始终不能够被填满。然而后者却如清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浸染心灵,让我看完能够对比自己,找到自己的初心,而我的初心,应该和贾平凹这个作家是分不开的。
回想一下,第一次了解贾平凹是在中学课本上,具体是哪一章节我也不知道,又或者说他并不存在于中学课本上,而是我自己臆想出来的一段过往。
说起来,我是一个比较爱书的伪书迷,之所以说伪是因为我读书不会像别人一样一字一句的推敲,更不会用精致的笔记本去摘录。
我享受的是看书时候的阅读快感,还有读完一本书的成就感。也因为如此,我看书的速度比旁人快上了许多。
记得最初开始读书的时候是在爷爷的督促下,那时候什么也不懂,只知道书读不完我就没办法和要好的朋友玩。
为了满足自己的玩性,我捧着爷爷递给我的《唐诗三百首》、《宋词选集》、《儿女英雄传》、《道德经》端在手里一字一句的读着,虽然我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些书写的是什么意思,但年幼的我总能把这些书籍完整的背下来惹得爷爷一阵大笑。
也许是因为儿时被经常性的强迫背书,我间接的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毕业以后,找不到精神支柱的自己总是喜欢买点纸质书来消遣。
我不知道自己为何选择看书这种方式来寻求慰藉,也许是因为独居的时间久了,人的心中会萌生出一种莫名的恐惧,又或者自己也想像作家一样靠文字过活,最好还能为后世继。
刚开始系统读书的时候,我感受到的只有儿时那种不知多云的感觉,对于书中坐着想要表达的思想是完全摸不到头脑的。
看着自己读的书在一本本的递增,却并没有让我感受到快感。为此我有回到了儿时,用诗词歌赋来寻找最为舒心的感觉。
我虽然享受读古文的乐趣,却并没有因为古人写下的文字而得到快感。每每读起古文,我总要一字一句地找寻典故,尤其在读《儒林外史》和《世说新语》的时候,我用自己廉价的手机不停地查找书中那些我听都没听过的杰出人士,然后茅塞顿开的感叹一下,原来这个人这么有名啊!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又开始了白话文的阅读,从季羡林到老舍,从鲁迅到郭沫若,从郁达夫到萧红,我几乎谁的书都看,却一直找不到古文中让我满足的快感,可我又不想转过身查找那些不知所云的典故,毕竟我是喜欢读快书的。
读了将近一年的白话文,我一直在找寻能够让我欣赏的作家,或者说是可以照着做的榜样。
说来也巧,一次乘车的间隙,我收到了要好朋友推荐的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就是贾平凹。
我当时被贾平凹的文字深深吸引,下车以后我花了几十块钱在网上买了他的一本散文集《愿人生从容》。
到现在我还记得书打开后的样子、考究的白色封面上题着书的名字,下方是一个颇似秦岭走向的黄色线条,线条下面一个向远方走去的人插着手,在走过的路上留下了脚印。
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针对性的读他写的东西,《秦腔》《浮躁》《自在独行》等等等等,我喜欢他文字中带有乡土气味的甜蜜,也喜欢他高产的坚持,更喜欢的应该是他也喜欢抽烟。
当我在《朗读者》节目中第一次听到贾平凹的声音时,我就感觉他的声音就应该是这样。是带着岁月镌刻的深邃,带着故乡温存的周转,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普通话。
也许,我以后也会成为他那样的大家,或者说我会平庸一辈子,可是那又怎样,初心本就不是为了所谓的世俗成功,如果真的是那样,人活着真的不如死了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