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日:“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演义式解释:
孔子真生气了,他为什么生气呢 ?圣人就是圣人处处为民着想 。国富民贫统治者就会穷奢极欲而百姓生灵涂炭,国贫民富实则为藏富于民百姓安居乐业。而冉求还在为比王室还富有的季氏聚敛财富,所以孔夫子生气发脾气了。
先说一下孔子说这句话时鲁国的历史背景。周、召世为周王室之公室,他们是周公旦的儿子第一代鲁公伯禽世袭下来嫡亲正宗公室。
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季氏三家的合称三桓,因为这三家出自鲁桓公故史称“三桓”。他们是国卿,里面关系太复杂,你就按照他们是庶出来理解好了。
这庶出的老哥仨比嫡出的玩的好权力越来越大。居然在公元前562年,把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给瓜分子,季氏分得三分之一。等到公元前537年,这三家又搞了一把,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二分之一的土地。
季氏弄了个土地改革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废除奴隶制改为封建制。所以季氏很快富了起来,而且比王室还富裕。
孔子的学生冉求在季氏家当官,冉求是孔门四科十哲里的人物,“政事:冉有、季路。”那工作能力是相当的强,杠杠的。
孔子认为冉求在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逐出师门,而且让其他学生大张旗鼓去声讨冉求。孔子气愤的说:“冉求以后不是我的弟子了,孔门弟子都大张旗鼓地反对他吧!”
讨论解读:
《钱解》:“此乃周公旦次子世袭为周公而留于周之王朝者。周、召世为周王室之公,犹三桓之世为鲁卿。”
《朱注》:“周公以王室至亲,有大功,位宰,其富宜矣。季氏以诸侯之卿,而富过之,非攘夺其君、刻剥其民,何以得此?冉有为季氏宰,又为之急赋税以益其富。”
范祖禹曰:“冉有以政事之才,施于季氏,故为不善至于如此。由其心术不明,不能反求身,而以仕为急故也。”
《杨注》:“事实可参《左传》哀公一年和十ニ年文。季氏要用田赋制度加税,使冉求问孔子的意见,孔子则主张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结果冉求仍旧听从季氏,实行田赋制度。”
《论语易解》:此章颇能反映孔子的民本思想,且有损益之道。但损、益二卦涵义甚深甚广,于此处亦有充分反映。
细察损益之道其要有三:一是损上而益下则为“益”,损下而益上则为“损”。盖益卦下震上巽,其由否来,即损否之九四而益否之初六也,故曰益。损卦艮下兑上,其由泰来即损之九三益泰之上六也,故曰损。孔子反对冉求搜刮民财而“附益”季氏,即此意也。
二是损、益本身均无错关键是要“随时”,即要根据时机而定。如损卦《彖传》云:“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益卦《传》亦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又损初九云“酌损之”,这个“酌”字值得认真思考。比如政府向老百姓征收赋是没有问题的,但征收的额度一定要斟酌,并且要根据年成的情况、各地各家的具体情况而定。
三是无论损还是益,都要讲信。损卦卦辞有云:“损:有孚,元,无咎。”孚,就是诚信。陈梦雷释之日:所谓“损”者,“以人事言之,损下益上,损内益外,剥民奉君,皆是也。损非人情所欲,故必损所当损,使人皆有孚信之心。唯损所当损而至于有孚,则兼得之。故损,不可不也。"(《周易浅述》)
季氏已“富于周公”,而冉求又为季氏聚敛财富,此损民之举也,其中哪有诚信可言?又焉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呢?故孔子要求弟子们鼓而攻之”,那是绝对正确的。
~~如果你觉得我写的不错,能够给你带来些许快乐,或对你有所帮助,记得点赞加关注哦,并在留言区留下你的赞赞赞赞美之词,哈!那会激励我今后写出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