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想写点东西,关于爱。
一万个孩子,可能就有对母亲的一万种认识,认识虽然不同,但母爱绝对是相同的,天底下所有的妈妈肯定都爱自己的孩子。
于我而言,母亲在我心里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呢?其实,就是一种安全感。是我走进家门,喊一声“妈”之后,给我回应的人;是我取得成绩,开心自豪后让我继续努力的人;是我难过失落,不厌其烦地陪伴和鼓励我的人;是每次遇到降温天气,提醒我增添衣物的人;是每次离开家,大包小包塞满后备箱的人;是为了我无意中的一句话,忙前忙后的人……
曾经在短视频上看到一对父子的对话,彻底击中了我的泪点,引用如下:
爸爸:我今年看你奶奶身体越来越不行了,就想趁她不糊涂,带她出去转一转,万一她哪一天走了,我就没妈了。往前的路是黑的,我害怕……
儿子:爸,你胡说啥呢?你还有我呢!
爸爸:有你,你对我再好,都没有我妈对我好,等这个生我养我的人走了,这个世上,就没有真正疼我的人了。我胖了,瘦了,冷不冷,饿不饿,也没有人在意我。
儿子:爸,还有我关心你。
爸爸:你还有你娃呢!人的心都是往下疼的,哪有往上疼的。当然我也能收到一些嘘寒问暖,但那都是有条件的交换。只有我妈对我的爱是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唯一不求回报的……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的眼眶已经湿润了。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经常会提到“无私”这两个字,但是,真正做到无私的其实就是我们的“父母”。看完那个短视频,我想起了一句话: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板上,这是我一个邻居的奶奶曾经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我们都知道,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是一味付出不求回报的,但是,这也不能成为我们一味索取的挡箭牌,不能把这种无私的爱当做理所应当。我们都是在父母的襁褓中长大的孩子,得到了一切应有的呵护和疼爱。后来,我们不落俗套地外出求学,步入婚姻的殿堂,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年龄增长的同时,离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那个曾经我们嫌弃唠叨的人,经常对我们嘘寒问暖的人,只能远远地望着我们,我们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在自由天空遨游,而父母,只能拿着手中的风筝线,日复一日地思念遥望远在他乡的儿女。
都说养儿能防老,可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衍生出的养老、医疗、教育等一些问题已经让这一代的年轻人不堪重负。一边是生自己的在家中需要照看的老人,一边是自己生的需要培养的子女,有的甚至多半都在异地工作,很多事情没法做到去平衡和兼顾。纵使这样,我们依然要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毕竟留给我们陪伴父母的时间不是你说了算。不要说等有时间了,不要说等下次,不要说等我闲了,不要说还有机会,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给予我们生命,陪伴我们长大,他们是我们最值得感恩的人。
岁月虽无终点,生命却有尽头。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倾其所有,给父母最好的余生。
最后,分享一个昨天晚上的温暖瞬间:和女儿在玩一个探险游戏,通过摇骰子决定前行的步数,中途她有一次可以前行几十次的机会,她却告诉我:“妈妈,我不走,我不会丢下你一个人的,我要一直和你在一起,同时还抱了一下我。”这无意中的一句话和一个行为,已经胜过所有,这就是母亲节最好的礼物。
愿我们都被爱,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