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的技术选型,没有准确估计实际业务量,一定不要参考一线公司的技术选型,首先实现起来很复杂,其次技术面铺的太宽。
(够用即可,出生阶段,需要能快速实现产品。从0到1的时候需求上的假设都没有验证,没必要折腾APP。)
2.早期的技术选型要考虑高内聚、低耦合。
(不是不为未来考虑,而是分清主次,高内聚、低耦合的方式能在未来业务扩张的情况下实现业务的拆分,让系统间的依赖性减少)
3.人力成本衡量,最新的技术往往依赖核心的技术人员,以最新的技术做框架,要做到关键岗位有备份人选。
早期的手段可以粗糙,云服务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帮助企业和团队节省大量成本。
4.电商,流量是最大的成本和Keyword,解耦流量这个词:卖给谁以及怎么卖。
(目前线上流量成本很高,其次都是一次性的,再次唤醒用户的成本很高,例:我买完手机以后,再买第二个,很久,很难,并且不一定在你这里买)
5.线上+线下。
提到微信,近场能力线下拉人并配合微信支付进行营销。快速验证,高效拉人。
线下的好处可以最大发挥:通过选择地点,圈定潜在用户。所以初期技术的选型务必考虑微信的元素进去。实现相关营销。
6.购买流程上必须完善,不能有技术短板,其次做好产品为核心的营销数据流。
可以考虑memcache,redis等分布式缓存系统,应用改成与状态无关,方便扩容及增加节点。
片面的追求百分百可靠都是异端,满足80%的高质量用户需求即可。量力而行,做人如是,技术也是如此。
7.一个靠谱的CTO,他的经验决定了未来产品的技术栈。
技术总结:前端、业务层、数据层。
前端下分为:移动端(IOS,Android)PC端。
业务层开发restful接口给前端调用,http协议json传输数据,前后端分离,分开部署,接口文档工具采用阿里的RAP,减少前后端沟通成本。
前端nginx分流,(不一定适用nginx+lua)lua可能会把控不住。静态文件考虑七牛和又拍。
后端业务层采用springmvc+mybatis,应用服务器XXX(待定),搜索业务采用soir,订单业务用队列服务器rabbitmq。数据层,分布式缓存--豌豆荚开源方案codis。
数据库层我了解的不多,基本一些点:减少表的关联查询,为后期的分离、服务、可读性做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