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之本。顺利完成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离不开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协同发力、互补共进。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长为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丰富教育供给形态、满足社会多元教育需求的关键力量,以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姿态,深度融入教育强国建设、县中振兴、个性化教育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等重大国家战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民办教育如何合理确定办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成绩、办出水平,就成了全行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民办教育应积极扮演教育强国建设“创新极”与“生力军”的角色,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以投入带动创新,以创新引领路径,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创新力量。
据教育部《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24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5.28万所,占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比例32.52%。在校生4621.59万人,占全国各级各类在校生总数的比例16.13%。民办高校803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25.75%。这一组数据直观呈现了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分量。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八大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遵循和把握科学规律,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找准实施方法路径。已在“八大体系”建设中锚定“创新极”与“生力军”角色的民办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而民办教育凭借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多元的资金来源,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民办学校作为教育市场的重要主体,具有决策链条短、市场反应快、激励机制灵活等优势,能够快速捕捉社会对教育的新需求、新期待,率先开展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形成了“民办先行、公办跟进”的改革路径,为公办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AI教育已成为教育行业数智化转型的突破口,民办学校可依托市场敏感度高、决策灵活的优势,率先探索新模式。一方面,民办学校可加大智慧校园建设投入,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教学流程。另一方面,民办学校可积极参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贡献优质数字化资源。
作为深耕“AI+教育”领域的头部企业,一高科技集团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以“聚焦双减双升,促进人机协同,引领智慧教育,服务教育强国”为使命,通过构建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科技服务的数智化生态体系,依托“师-生-机”协同理念与全场景产品矩阵,为县中振兴与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智化解决方案,凸显了民办教育的灵活与创新优势。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民办教育的使命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未来,民办教育需坚守公益性初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在数字化转型中抢占先机,在产教融合中彰显优势,在内涵建设中打造特色,在协同发展中实现共赢。在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协同发力下,我国将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创新保障,而民办教育也将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发挥自身优势,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