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聂茂写的《献给张爱玲的一束郁金香》后,心里还是感慨万分的。张爱玲的一生真的可以用“坎坷”这个词来形容。
然而为什么在如此恶劣的家庭环境与人生际遇之下,她还能写出如此“透彻”,“清晰”,富有灵性的文字?难道正是因为环境的恶劣才能使一个人发愤图强,脱离这个家庭吗?我猜也许是因为她在少女时期的内心敏感,反叛(可能是主要原因),对于父亲她是憎恶的,这一点从她不顾一切逃开家就可以看出来,还有对母亲她是非常欣赏且崇拜的。她非常地富有个性,从不人云亦云,她对极小的事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是非常令我敬佩的。因为处于这个社会的关系,人在生存时不自觉地要说些“假话”——不是自己的真心话,就比如大家(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推崇很出名的一部书,即使后人不知道这本书如何好,好在哪里,也都会人云亦云地说:“是啊,这真是一本名著。”即使不去读它,也要说这是一本好书,因为学校里老师们就是这么教我们的,而我们又多半是没有时间去仔细阅读,品味它们的,包括我自己,有时也是因为世人都推崇,语文老师的推荐才去看一本书,看了一部后并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也只顾着盲目叫好了。可她不,她对于世人皆以为好的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她很“真”(正是因为她的真令她与这世界显得格格不入),对她来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她完全不会去担心别人怀疑自己的眼光问题,不去担心别人对她的看法。
我猜还有一个词叫“天赋”,尽管这个词听着很玄乎。我自己其实也并不怎么相信“天赋”这个词,我相信上帝其实并不偏爱任何一个人,但我真的无法解释张爱玲的奇才。我并没有看过多少她写的文章,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看到她写的文字,令我觉得真的很美,只寥寥数语就打动了我的心,与今天的人所写的惺惺作态的东西不同。还有便是胡兰成对她的评价,“她完全是理性的”,这一点我完全认同,她甚至理性的过了头。
然而对于爱情她还是糊涂的,这恐怕是她一生最为可惜的事。我想,她毕竟还是女人,遇到爱情,再怎么理性也还是会陷进去。她对于胡兰成是十分的爱,她把一颗心都放了进去,我们说她遇人不淑?可是我认为爱情这件事,本来就是没有道理可言的,就像她自己所认为的那样,“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胡兰成就是她的一道劫,就是她所要遇见的蛊,不然为什么她在之前对所遇到的男子都为动心,偏对胡兰成动了心呢?这有点像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尾,霍小玉含恨而终,李益另娶新妇,但谁又能说他们会为当初的相遇而后悔呢?而张爱玲与胡兰成,谁又能说他们曾后悔过呢?
“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看到这句话时,我感到我的心与张爱玲的心一起碎了。倘使以前我对张爱玲还有些成见,现在则是完全消失了。这是胡兰成不肯在她与他的情人间做出选择时张爱玲所说的话。从中我看到了什么呢?张爱玲是一个冷静,坚强,自立的女子,她始终保持着她的自尊心,她的自尊心迫使她不能与别的女人共享一个男人,她是这样高傲的女子,又怎么可能会屈就于这样的事!在谈论这件事时,她不哭不闹,因为至此她已经看透了这个男人。而离开这个男人后她依旧过着自己的生活,波澜不惊,她不像旧时的女子一样去寻短见,因为她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
其实在看胡兰成和张爱玲的爱情时,我心里有一种闷闷的痛。明眼人,旁观者都看得出来,胡兰成固然是喜欢张爱玲的,却不是十分的喜欢,他对她的爱是肤浅的。他今天可以喜欢她,明天却又可以和另外一个女子在一起。在为人处事上,他半点也不及张爱玲,他没有张爱玲的“真”,他缺少一种宽广的胸襟。他固然有才,其才却也在张爱玲之下!他辜负张爱玲时,我只想着一个问题:古往今来,是否痴情的女子总会被多情的男子所辜负?张爱玲自己也明白,然而终究还是低估了男人的一颗真心。我想起一句话:“一人一世,至少得一知己,惺惺相惜,不离不弃。”他们可成为彼此的知己,却为何不能不离不弃?对于胡兰成来说,他拥有显赫的身份,拥有令人艳羡的财富,只是不知他老了以后是否会后悔,这世上唯一懂他的知己已被他抛弃,他是否会感到孤独?
然而,他们终究是爱过的。也许对张爱玲来说,爱过再失去总好过从来不曾去爱,至少她还真真切切的感受过被爱时的幸福。我十分同意作者聂茂在开篇写的一句话:这个人真的曾在地球上生活过吗?这样子谪仙一般的人,本该保有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不为尘世所污染,却终究还是被世俗所辜负。
可是世俗的庸碌更显示出她的高洁!张爱玲是个冷静、理性、坚强、自立、痴情、绝情的女子!她的才华世间少有,品格也谓世间少有!而今,这个谜一般的女子已经落进了尘土里,哦不,她的骨灰是撒在空旷无人之处的,她终于获得了她所向往的自由!在那个世界里,没有冷漠,没有辜负,没有伤害,她终于可以安静的过她想要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