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游戏,孩子会扩大对世界的认识,思维变得灵活。而且游戏对孩子的认知发展以及整个心理建构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同样指出,孩子在玩中会主动学习知识和规则,有助于持续提高孩子的自主力和表达力。
玩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允许孩子玩,保护孩子的玩心,引导孩子会玩,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实际上,父母眼中的孩子“瞎玩”,有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的益处:
第一,拓展知识面,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
学习不仅在书本中,生活中的学习场景也无处不在。只有不断去探索和摸索,孩子才能和真实世界建立有效的认知积累,才能搭建一个真正扎实的知识结构。
抚养孩子,是不可能遇见一个你期望的那种无师自通、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的。
因此,成为学习和成长型父母,是明智家长应该做出的选择。
养育孩子实际上是我们人生成长的第二次机会,我们真的应该珍惜和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不断完善、提升自己,所以我常说,育儿先育己。
父母是孩子的塑造者和引领者,只有自己具备足够的成长性,才能养育出优秀的孩子。
第二,“瞎玩”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种超链接的思维方式。
孩子学习知识不能过于机械,那种简单的看山是山、看云是云的学习方式是很初级的。
我们都知道,创新就是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超链接,知识和知识之间会有很多隐秘的联系。
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让知识产生超链接的思维方式,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样孩子的大脑就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容器了。
如果学习和读书就像那些教条主义者,只知道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真的是叫死读书、读死书了。
学习并不是让孩子只追求一种所谓的标准答案,学习是要让孩子避免建立教条和刻板的思维方式,保持思维的活跃度和灵活度。
尤瓦尔,赫拉利说,在未来,知识=体验x敏感度,也就意味着,体验弱、敏感度低的孩子,在未来就是一种全新的无知。
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学习是否高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知识与旧有知识的联结。
就是说,一个新知识来了,如果和我们脑子里的旧知识有关联性,那么我们会很快理解并消化这个新知识,学习是高效的;如果我们脑子里没有相关旧知识,那么新知识的掌握会变慢,甚至记不住。
在“瞎玩”中给孩子输入的小知识,或许庞杂,甚至有的家长会认为没用,但请相信,迟早有用!
孩子头脑中的知识越庞杂,在未来可调动的旧有知识资源越丰富,再结合超链接思维方式,孩子将会自行组合、幻化,获得超赞的学习效果。
第三,父母陪伴孩子“瞎玩”,可以建立高质量的亲子亲密关系。
陪孩子“瞎玩”,实际上是父母和孩子建立了一种深度沟通的语境,而不是为了亲子而亲子,为了沟通而沟通,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尬聊,更不是干讲大道理,而是贴着孩子兴趣点精准切入地跟孩子进行言之有物的沟通,这样的深度亲子关系叫顺势而为。
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就意味着他们可能对什么事情感兴趣,我们应当由此作为兴趣互动的引爆点,以对话的方式去满足他的兴趣或者好奇心。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人照亮另一个人,那么兴趣就是最好的“掌灯人”,我们跟孩子在他们兴趣范围内进行有效沟通,孩子也会更容易听进去。
所以,那些焦虑于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只知道瞎玩的孩子的家长,看完以上的文字,你是不是可以重新审视那些我们自以为只知道“瞎玩”的孩子了?
他们正在玩耍中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茁壮成长。
从现在开始,陪我们的孩子“瞎玩”去吧!用另一种学习的方式,拥抱一个有更多可能性的未来吧。
内容来源参考书目:《妈妈知道怎么办》王小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