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孩子的不良行为?
专家告诉我们,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意识,或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原因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缺乏认知和能力,或者情绪失控时,产生的不当行为。
其实,很多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和他们年龄相符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但老师和家长们因缺乏对儿童心理的了解,误把孩子的行为当成了不当行为,使孩子受到不当的惩罚,这实在让人感到心痛。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学习一些正面管教的理念,以便很好地区分何为不当行为,从而教育和引领好我们的下一代。
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表现形式?以及如何纠正?
心理学家说:“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是说,孩子们很擅长通过感觉得知外界的人,事,物对自己的影响,但他们却不善于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比如,妈妈生气了,虽然妈妈没说话,可孩子已经感受到了空气中紧张的气氛。
然而,孩子的这种感觉有时候是与事实相符的,有时候却与事实相悖,这是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一大原因。
有这样一对父子,爸爸因为工作忙而顾不上照顾儿子。让儿子误以为爸爸不关心他,感到内心受到了伤害。爸爸要赶在截止期限内完成工作,可儿子偏偏把一杯饮料洒在了爸爸的文件上。这让爸爸怒火冲天,他用充满指责和羞辱的语言来训斥儿子,这更让儿子觉得爸爸不爱他了。儿子冲爸爸喊道:“我恨你!”,爸爸也用同样的话来反击。于是,双方就陷入了报复循环中,可实际上,他们是深爱着彼此的。
那么,在这件事情上,谁应该付更多的责任呢?当然是爸爸。他没有注意到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其实是缺乏爱而造成的)。如果他能及时察觉并安抚孩子,可能就会化解或避免一场权力之争。
所以,孩子为什么会产生不良行为呢?因为孩子需要从父母或家庭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们渴望被认同和关注,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关注,就会失去自信,丧失归属感和价值感。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出现错误观念,进而出现错误行为。
在《正面管教》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孩子常见的四种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任何人都想得到关注,这没什么错,问题是孩子想要过度关注,而他们意识不到观念的错误导致了行为异常。
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时,大人应该如何来引导孩子呢?
当大人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之后,如果能首先控制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言行来鼓励孩子,教孩子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获得关注,这会让孩子重新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同时也为孩子养成七项重要的感知力打好了基础。
比如,有个四岁的女孩在妈妈打电话时,频频打岔,于是妈妈想出了一个办法来转移了这种令人烦恼的打扰。她把自己的手表递给女儿说:“看见这根秒针了吗?你瞧着它转,等转完三圈,妈妈电话就打完了。”孩子很专注地看着秒针转圈,而妈妈不到三分钟就打完了电话,这时女儿说:“妈妈,时间还没到呢。”
家长是否能识别出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是化解问题的关键。因为,不同的目的导致不同的行为,针对不同的目的,有效干预和鼓励的方式是不同的。只有了解了孩子的目的,我们才能采取最有效的行动,来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的真正目的:即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总之,在处理和孩子的矛盾时,友善,关心和尊重是我们赢得“与孩子合作”的根本,切忌让不良情绪冲昏了头脑。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作为一个七岁孩子的妈妈,深知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任重而道远。为了孩子的未来,我有必要学习一些育儿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正确的爱以及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想要孩子做到,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