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金红敏
今晚我聆听了曾琦教授的精彩讲解,联想到布鲁纳的教育结构和迁移与我们的教学紧密相关,它将学到的知识通过观察,总结,归纳把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系统起来,然后能举一反三。
我理解的惰性知识,就是琐碎,不容易记,容易记混的知识。但通过知识结构,这个一强大的武器,都可把它们粉碎。
结构,就是核心,知识的核心,思路的核心。我们要利用好这一武器,才能把书越读越薄,只有不会利用这一武器的人,才会把书越读越厚!
清水河李传艳
听了曾琪老师的“挑战惰性知识―布鲁纳与《教育过程》的启示”,也给我留下了这样的思考:无论教授知识还是自己学习都要注重知识的结构。我要做一个注重历史结构的老师,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并记得长久。
其实,在我的课堂上我也经常在这样做,比如,学到七年级下册的《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时,我以主要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线索,将他们的治国思想,治国措施,治国局面串入这条线索中,并比较这几位皇帝的治国措施有哪些相同之处对我们今天来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再如:上复习课时,我会和学生一起先将知识点按时间顺序串联,进行纵向联系,再按专题将不同时期,国内外的同一类事件进行横向比较,帮助学生建构纵横交错的知识网。
虽然一直在这样做,但都是无意识的,听了曾老师的课以后,才意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我会坚持这样做下去,并希望做得更好!
清水河梁学慧
今天曾老师的《挑战惰性知识——布鲁姆与教育过程的启示》课,明白了结构的重要性。我在教学东南亚一节课的时候,需要学生记忆中南半岛主要国家的首都,我编了一个口诀:缅内有个老万,走的泰曼,越河去柬金。学生比较容易记住。
清水河张冬梅
《挑战惰性知识》听课有感
昨天下了晚自习后,我再去听课,曾琦老师的课程已经接近尾声。正好老师讲到自己教她的孩子如何理解:1除以0.1。当孩子疑惑不解地问道:“除了之后怎么会变多了呢?”理性思考后的曾老师这样回答:“除法还可以用倍数关系表示,1是0.1的10倍。”孩子豁然开朗。曾老师用一个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道出一个道理:好的结构,一点就通!
我错过了前面好多精彩,于是等课结束后迫不及待地观看了视频回放,并且一如既往认真地做了笔记整理。
听课中曾老师提到的几点说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知识有两种,一种是融会贯通的理解,另一种是鹦鹉学舌的表演。
2、惰性知识是学生已经习得但是在实际中不能正确提取和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我理解就是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后,不能学以致用。)
3、用知识的结构化来对抗遗忘。
4、学习不是为了记忆知识细节会表演,而是为了掌握结构能迁移。(我们能够理解学习最终就是达到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
5、学习结构,简言之,就是要学习事物是如何关联的。
6、理论不是用来生搬硬套的,而是帮助我们去更好地应对变化了的情境。
7、笨学生把书越读越厚,聪明的学生把书越读越薄。(只剩下知识结构)
8、对于基本原理和思想的理解,是我们实现“训练的迁移”的主要途径。
9、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抢跑并不意味你是第一个到达终点,因为这个过程很漫长。同时我认为:站错了起跑线是比输在起跑线更可怕的事情。
在学习整理这些笔记的过程中,我想到自己在《阿长与《山海经》》时,让学生通读课文后,圈点勾画出文中能够表现“我”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语句,句旁做好批注,并且能够给“我”绘制出一条感情变化线。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梳理画出感情变化线之后,我顺势引导:我们在写人的文章中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时,叙事与情感应双线并行,这样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有嚼头。我想对学生进行这样结构化的指导,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会迁移运用。
曾老师的课我还有好多不懂之处,我想为了避免鹦鹉学舌的表演,我还得翻看笔记细细咀嚼,慢慢实践,方可做到融会贯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