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每天匆匆忙忙的你,是否会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的存在很卑微?
如同石头在河水中漂流一样,到处磕磕碰碰,越挣扎越无力,似乎在等待着下沉。
于此时,你开始怀疑自己所相信的,甚至犹豫着到底是继续挣扎还是随之下沉?
这种迷茫常常困扰着我,直到张扬执导的电影《冈仁波齐》为我解答这些问题。影片中,藏族村民尼玛扎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带年迈的叔叔去神山冈仁波齐和拉萨去朝圣。新年过后,他与村里十人组成的朝圣队伍,便开始踏上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朝圣的队员男女老少皆有,无论是懵懂可爱的小女孩,自幼残疾的少年,酷爱喝酒的屠夫,还是即将临盆的孕妇等等,他们都拥有了不同的过去,也怀揣着不同的祈愿目的出现在朝圣之路。他们头向着神山的方向,沿公路匍匐在地,跪长头,历时一年的朝圣,他们的眼里始终露出坚定的目光。
冈仁波齐是他们内心的圣地,他们甘愿用这种我们无法理解的仪式去靠近,不惧风雪,不恐将来,这种纯粹的信仰力量,我们身上还有吗?没有这种力量,我们害怕终日都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我们害怕在随着河水漂流,却没有一个可以靠岸的地方,只能接受下沉。
我们的生活是否需要信仰?人们如果还在讨论信佛教还是基督教,那真是从不真正地了解过信仰。
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写着:“所谓信仰生活,未必要皈依某种宗教,或者信奉某一位神灵。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
数学家,为攻克各种公式的猜想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演算,甚至竭尽一生为世界数学的进步而奋斗;两人相恋,坚信能走进婚姻,突破余生的重重考验,白头到老,相沫以濡。……这些都可以是信仰,信仰处处渗进我们的生活,它不是知识,技能,但可以是一种思想,情感。如对事业热爱,对情感挚爱,相信自己寻找的,让自己的灵魂不再浮躁,清楚前进方向,找到可以回归宁静的家园。
当然,生活不从容易,信仰只是给予人们平静的心态。正如《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所说“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父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尼玛带着朝圣队伍在路上,平静地接受了太多的坎坷,也体会到百般滋味。破旧的拖拉机车被撞坏后,众人拖着木板车,行程变缓慢,却毫无怨言地继续几步一叩首地朝圣。冰风雪的洗礼,水洼上的朝圣,打工赚钱的艰辛,小孩的出生,老人的逝去……一幕幕的镜头平淡却令人泪目。思家的情感更是折磨着朝圣的每个人,但他们还是继续,再苦,也要朝着自己的信仰走得更远。
想起了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他大学毕业后就投入了教育事业,无奈当时教师的工资太低了,不够支撑他的家庭经济需求。父母,好友都让他放弃当老师,他依旧还选择当老师,同时还搞了一些副业,养殖鱼。他每天奔波于学校与鱼塘,他的身上没有丝毫像老师的形象,黝黑的皮肤,严峻的脸孔泛着疲惫感,同时还透着倔强的目光,像个农民一样。但他却是一个最负责的老师,上课,备课,开会,一样都没落下。现在快退休的他,早已是千万富翁,学校的工资还不如他手下一个月的工资多,儿女劝他不要再教师,那么劳累,但他还是那么热衷于教师。
他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喜欢陪伴着学生一天天的进步,喜欢送学生走上更高的阶梯,教了一辈子的书,贫困时也好,富有时也罢,都有人反对过我教书。但是,我有我的生活模式,喜欢即相信,再苦,我也想朝着自己的想要的走。”
信仰这词太厚重,它比承诺还要重,没有人会直接说出来,但却融进了他的一生,造成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选择,无关对错。但总会有那么几个身边的人拍拍你肩膀向你分享了几种不同于你想要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你坚信的力量,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各种矛盾中作出选择。
你的选择是什么?
有了属于你的“冈仁波齐”
你会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