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放在办公室已经很长时间,一直看得断断续续,那天被同事看到,便说借去先看,欣然应允。
十来天后同事将书还回来,顺口吐槽道,她有点看不下去,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些大文学家眼里,怎么什么都能让他们大发感慨。我们看到的普通的一棵树、一束花,他们洋洋洒洒便能写出长篇大论。
当时并不觉得,因为自己在看时觉得还蛮有趣的,直到放暑假后可以坐下来用整段的时间来看这本书,这才察觉,确实看得有些辛苦。
尽管如此,到底还是看完了,但这看完,多少还是掺杂了几分完成任务,突然明白,看散文,就得心无杂念,得闲时看上一篇,从叫享受。
言归正传,季羡林先生的这本《我的心不止于这世界》还是能给人启发的。整本书分为故园之恋、草木之思、书香之旅、造化之情、劝学之殷、无解之问六部分。
前三部分都是我得闲时偶尔看上一篇,觉得分外有趣,尤其不期然便撞上一篇学生时代语文课本里的文章,简直称得上惊喜,如《月是故乡明》《神奇的丝瓜》。
到了后面几部分,变得看得有些吃力了,遇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文章,竟然恨不得直接翻过。当然,也有几篇文章还是让人喜欢,如《两行写在泥土上的字》。
全书看完,不说对季老了解颇深,但也大概窥探出了他几十年的经历。少年离家求学,青年异国漂泊,中年世事艰难,等到了老年,突然就成了人人尊敬的大师,可惜此时身边的亲人早已离去,于是这世人眼中的名利对他来说倒也不稀罕了。
又联想到网上流传的季老的两个故事。一个是一北大新生来报名时,苦于无人看守行李,正巧遇见一老人,便恳请其代看行李。老人欣然答应,新生东奔西走耗费了几个小时,等他回来,老人还在原地默默守候着。新生再三感激,老人淡笑离去。隔天学校召开迎新会,那学生发现坐在台上一领导席的老人,正是昨天的老人,大惊失色。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季老的谦逊与朴实。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季老的日记即将出版,里面有不少句子略显粗鄙,如“早晨只是上班,坐得腚都痛了;这些混蛋教授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等,编辑认为内容需要删减,可季老却坚持一字不改,他说:“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短短的一句话,足见其性格之直爽。
再将这两个故事和这本书联系在一起,突然明白了,或许季老从来就没有变过。
他在书中曾提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他打个招呼,但他身边的亲人却从来没有嫌弃过他,想方设法地让他的生活变得好一点;还有他的小猫,也总是缠着他;而自然界的那些生物更不用说,它们从不用有色眼镜看人,大方地将善意给予每一个人。
然而突然有一天,他就从一个不可接触者一变而为极可接触者,无数虚名套在了他头上。人人尊敬他,人人夸赞他,最开始当然也会有喜悦,但时间久了,喜悦的心情慢慢淡下去,只剩下无尽的烦恼。再想到曾经在自己落魄时陪伴的那些人、猫、植物,早已不知道哪里去了,突然就悲从中来。这才发现,人这一生,悲和喜,从来都是一时的。
当然,季老先生这一生,非要找出几个污点,也是很容易的,在网上随便搜搜就能找到,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从来不是圣人,他不过就是一个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