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我职业生涯中,挨骂最多的一份工作了,多到什么程度呢—
几乎每一个提交上去的广告语,老大都不满意;
活动策划方案里,老大总能挑出让我一脸懵逼的有问题的细节点;
每次包装标准的讨论,就是我们大战三百回合的时刻…
为此,老大经常把我骂到几度产生“我是不是选错方向,不该做文案”的自我怀疑。
不信你看 —
1 / 你说美就美?
暑期平台做活动,需要为一些折扣的户外旅行路线写广告语,和运营同事沟通后,出了几条给老大。
“玉含,你过来一下!”
“来了!”
“这个美怎么定义?是你觉得美还是别人也觉得美?后面还号召似的喊人家来玩,你说美我就要来玩?我凭什么相信你?写文案时有没有动脑子?有时候我都怀疑你到底是不是文案!”
2 / 这是什么?
老大引导我思考“为什么要做产品包装”,聊完之后让我把讨论的内容写出来。
“这是什么?把我告诉你的内容写出来,是怕我记性不好,给我留存备份?”
“我们刚刚讨论的不就是这些吗?”我一脸懵逼。
“你自己的思考在哪里?我请你来打字的?”
3 / 你觉得我不认识这些汉字吗?
依旧是广告语,老大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写,我巴拉巴拉地解释了一堆广告语的意思,老大甩了句:
“你觉得我不认识这些汉字吗?我问的是,你写这几条广告语背后的思路,不是让你给我解释这几个字的意思!”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每次被“摧毁”完,回家都在日记本里梳理和老大“抬杠争论”的原因,给自己做心理重建。
有一次,老大骂完后在QQ上给我上课,讲他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经验总结,还发了一张个人成长的图表,解答每个人成长必经的阶段。
我心里知道他并没有针对我的意思,却还是没忍住,委屈的在座位上掉眼泪。
那会一边听着老大的教导,一边问自己:为什么我必须要成长?这么难受的过程谁受得了。
况且它真的会让我成长吗?我不成长就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吗?三四线城市难道不能生存?
我终究是未能说服自己放下对“成长”的执念,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如果不能适应现在,又如何能适应未来?你在这间公司扛不下去的事情,换个公司就可以?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不想放弃成长,是因为我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想追求想要的生活,我不想对不起父母给予我的生命,更不想让这宝贵的生命落满遗憾。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不自律是一种什么体验?在踌躇满志和后悔遗憾之间,反复切换。
而不成长呢?
一方面你羡慕着别人过上了喜欢的生活,一方面自己也不努力成长,而抱怨人生的不公,人生就在羡慕与抱怨中过完。
所以,在连续被骂三个月后,我成长了什么?
我学会了运用“正念思维”来看待每一次“痛苦”。
过往的我,在收到别人不同意见的指导时,会觉得对方是在秀智商,如果言语过于直白或严格,我甚至会认为别人是在故意针对我,内心是排斥和不屑的。
选择“正念思维”后,我内心打开不少,放下了固执的“对抗”。
每当洞察到那些“对抗”情绪时,我都快速调整能量频率,告诉自己:这些意见和建议是宝贵的财富,是能帮我更好认识自己和成长自己的金玉良言。
就像有句话说的: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看待它的方式。
我还洞察到自己更深的限制性信念。
例如我的“巨婴心态”,认为老大应该接受我的文案而不是“挑刺”,他挑刺是他不对,而不是我不好,这是一种“都是你的错”的防御性思维。
人在遇到打击时,通常的第一反应是不承认、不接受和对抗,这是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在自我保护,但同时它也会让我们包裹自己,难以成长。
再例如我的“发散型思维”,总是不能聚焦当下,而把事情想象得很大很难,老大用“控制两分法”做了回答:做你能做的,放下你暂时做不了的。
同时,那些关于职场的道理,在从和老大的“激烈对抗”中,我才有了深刻地理解——
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当你成为问题的时候,或许就离淘汰不远了。
多问自己“我为什么做这件事?”、“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做才能达到目标?”才是打开深度思考的通道。
把你带到今天这个位置的能力,并不能把你带到明天。当你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时,必然积累了很多技能经验。
但如果你在今天基础上,还希望走得更远,以前的那些“无形资产”往往已经没用了,你需要拓展新技能、新经验、甚至培养新的视野和头脑,否则一样会被逐渐抛弃。
... ...
那些挨过的骂,终将让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即便这个过程漫长黑暗且痛苦;
即便你坚持许久仍未看见光明;
吉本芭娜娜在《厨房》里写到:
“人不是屈服于环境或外力,而是被自己的内心一再压垮的。”
当你坚持不下去时,回过头去看看,现在的你与过去的你,有什么不一样了,总结一下,或许你又充满了可以继续往前的力量。
曾读到一段很喜欢的话—
做点有难度的事情,一是因为低级的人生,不值得过;二是因为做难事必有所得,你能够从中收获更多。
轻则,能够强迫自己快速成长。重则,当机遇来临,你不会轻易错过。
与君共勉,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