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公交车通了很多年,村里道路两边的绿化修得很漂亮,前几年河道也重新整治过了,村里垃圾都是专人统一清运,整体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是越来越好了。最近这几年每次回去也会有一些新变化,据说村里面获得过市级卫生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很多的荣誉,我们自然也觉得能有这些荣誉挺高兴的。
村子在一点点变化,回到村子里住下,早上已经听不见鸡叫了。住过农村的人应该知道,以往农村早晨的节奏应该是:先听到公鸡叫,然后听到人声,再然后有狗叫。每天的始于鸡叫,然后早起的人们开始活动,陌生人一接近狗子们就开始叫唤,这时候更多的人被叫醒。闹钟,开玩笑?!一按就没了。此起彼伏的狗叫你按下去试试?
这就是村里的响动,村子的节奏,每天早晨的开篇奏鸣曲。老人们起得最早,要到村里的茶馆喝茶聊天,当年我的爷爷就是积极分子;其次是家里有上学孩子的家长们,比如我家老头要给我做早饭;再次是要上学的孩子,比如当年的我和我村里的小伙伴们;再再次是上班的人们,至于不上班的人,狗估计是叫不醒的,得要放狗咬。早晨起来是一幅众生相,有脚步轻快的,有慢条斯理的,有急急忙忙的、有迷迷糊糊的、有像我老头那种急性子明明时间充裕还在那里催催催的,有骂骂咧咧的,有骂孩子的,骂老公的,也有骂鸡骂狗的。鸡叫人言狗吠,一大早整个村子就活起来了,一种平凡朴素有律动的生命力在村里涌动,现在想来也是特别真实而有力量。
村里已经有10来年没有人养鸡了,有政府出于居住环境、卫生防疫的考虑而引导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如村民将屋舍重新翻修后用于出租,需要保持较好的环境,鸡舍成了不利因素。有时候,很多问题可以用经济手段解决,管不如疏在农村鸡舍治理方面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没了鸡舍,早晨没了公鸡打鸣,养狗的人家倒是多了起来,喝茶的老者依旧。过往村里养鸡处处公鸡打鸣,寅时报晓的时候,虽不至于不堪其扰,但周末的时候也会感到扰我清梦。如今没了鸡舍没了大公鸡,早晨的安静还有那么一点不习惯,这还是原来的村子吗?
除了早晨没有鸡叫外,现在村子的傍晚也少了炊烟。原来农村吃晚饭比较早,我们放学回家的那会儿正是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的时候。当年搭土灶是一项手艺,也是一门生意。农村人烧土灶做饭,在我看来是最环保的事情。土灶里烧的最多的是稻杆,其次是麦秆和豆萁,我最喜欢烧豆萁,那个火最旺。这些都是地里庄稼的副产品,属于可再生资源,烧出来的草木灰也是上好的农肥,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冬天里,外面北风呼啸,而有土灶的厨房(灶间)里热气腾腾、暖意融融,孩子们会抢着烧火,既好玩又暖和。冬天的时候,很多人会在灶间里吃饭。
看多少个烟囱里冒着炊烟,基本也就知道多少家人家在家做饭,家家户户在土灶做饭的场景现在想来还是挺壮观的,而且草木灰的炊烟有一股特有的香味,人间烟火气的一部分,每次闻到这种炊烟味的时候都觉得很温暖。
现在在村里的常住的原住民,以比我长一辈或者两辈的人为主,大多年纪不小,大部分都是把地租给农场耕种,再者现在都是联合收割机收割(原来是整根稻子割下来,谷打下来稻杆子当柴火;联合收割机只取稻穗部分割下来,杆子在地里),没了柴火,村民都烧天然气为主了。我问了哆来咪发老师说现在全村只有两三家人家有土灶了。我家的土灶坚持了好几年,平时逢年过节可以在家里烧菜饭、煮粽子、焋糕,图个热闹。前年房子重建的时候拆掉的,重建的时候没有再搭土灶。
村子一直在变化,有些东西在消失,有些东西在出现,有些则一直未变。公鸡打鸣声没了,人声依旧,狗吠亦有。村里的晨起的律动还在,只是略有不同。炊烟闻不到了,左邻右舍的饭香偶尔还能飘来。村子肯定在越变越好,我回去的次数也渐渐变多了,许多平时很难遇到的小伙伴们,也偶尔能碰上了。
准备把这些说与果小朋友听,也听听他对于鸡鸣犬吠和炊烟的感觉,想问问他还有什么关于村子独特的声音和味道?
希望可以和他一起去发现村子的新变化,或许可以和他拥有声音与味道方面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