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980字,阅读大致需4分钟)29、(续前)从中可知,古代的行孝,不仅仅是保障物质生活(赡养),更重要的是保障精神生活(敬重),对父母或长辈在态度上要和颜悦色、在姿态上要毕恭毕敬、在行事上要俯首受命。父母或长辈在家中的地位并没有因为衰老而式微,反而是稳固的,有的甚至是“一言九鼎”的。如:在名门望族家庭中,重大事项的最终决定权或拍板权,便是由家庭(族)中年老的长者或族长掌控,这个我们在古装剧中也是可以看到这样情节的。这个家风传承到现在,也就成了所谓的现代贵族家庭中的家风了。如果仅以这个做为行孝的标准,我估计当代的绝大数人是不合格的,这也包括笔者在内,可见,如今是真的世风日下了!
在当代,行孝与古代在本质上虽然大体上还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古代,行孝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父母在世时要敬重、赡养,去世时要继承父母遗志,祭祀时要毕恭毕敬。《论语》“学而篇”中记载,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就要考察他的行为。长时间不改变先父确定的一些好的原则、规矩、做法、德行和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礼记.中庸》(孔子的嫡孙子思著)中记载:“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站到合适的位置上,行先人传下来的祭礼,奏先人传下来的音乐,敬先人所尊敬的祖宗,爱先人所亲近的人。在态度上,祭祀先人时要像侍奉活着时候的先人一样;看待亡故的先人要像先人在世的时候一样,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从中可看出,古人行孝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无论是对待生和死,都是十分庄严和庄重的。
而在当代,我认为,行孝已大大地被异化为一种任务性的事务了,在很多国人的心中,觉得行孝仅仅是一种赡养的任务,缺少甚至没有敬重,没有了在精神上的抚爱。有的甚至把老人当成一个家庭的累赘和生活的负担。尤其在近三十年,吾常闻老人被子女虐待,甚至被赶出家门,成为无家可归的人,吾便常慨叹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真是人心不古啊!
在我看来,行孝退变为仅仅是“养老送终”,这是“孝文化”在当代出现断链的一个体现,由于“孝文化”传承的缺失,使得当代人对“孝”的理解和行孝日趋粗鄙化了,没有了服侍,没有了敬重,只有赡养,这样的行孝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孝,这与时代的背景有很大的关联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都在……(控制篇幅,未完待续,下期分解)[咖啡][太阳]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