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老问题:浅谈人性学说
《三字经》里面的“人之初,性本善”可以说传递的是,人在刚刚生下来的孩童时期,人性是善良的,就跟一张白纸一样。这也是儒家的一种思想看法,孟子所倡导的性善说,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认为,人性也就是最初的时候,是善良的。所以,人人可以成为圣人。所以,在后天生长的过程中要发扬君子德性,将所谓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恪守致己,深谙圣贤之道。将那些不好的行为摒弃掉,抛舍掉,这样的人才会成为君子。所以,孟子相信,人性是善良的。
而另一方的荀子则认为恰恰相反,荀子则认为人心恶论。荀子也认可人人可以成为圣人,这一点倒是没有问题。荀子专门写了《性恶》,文中指出人生出来就有贪图享乐的欲望,但是他也肯定,除了这个,人还有智能,这个可以是人向善。
所以,孟子人性善论和荀子人性恶论,各有其文章与说法。那么到底人性是善还是恶呢?
汉朝的哲学家董仲舒却不同意孟子的说法,而是说,人在后天的教化和人为的教育有莫大关系。董仲舒认为,善是性的的继续,不是性的逆转。
董仲舒比较提倡是人性在后天的教化,更为重要,这一点,既接近孟子和荀子,也跟二者截然不同。后来,他用了词语“已善”和“未善”来概括总结。
历史朝代的更迭,古人的见识自然是有其独到之处。在下不敢多言,也不敢妄加猜测。
若说人性是恶的,倒也不完全对。因为小孩子生下来后,你要是逗乐,小孩子会跟大人有互动交流,有时候开怀大笑。微笑,向来代表着善良和美好,就这一点,不能跟恶扯上关系。
可要说人性是善的,倒也不准确。有时候的小孩子,没有大人的教唆,也会办一些事令大人吃惊。比如喂养母乳的时候,小孩子使劲咬妈妈,有时候抓大人的头发。看到大人脸上痛苦的表情,小孩子会很开心。有的孩子长大后,会故意办“坏事”,明明知道是不应该做的,偏偏做了后很开心,去追逐大人给予的便利和零食。从这儿来看,人性似乎带一丢丢的恶嘛。
其实我还是比较认可董仲舒的看法,不管人性善恶,这个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后天的教化和自我认知。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偷东西,大人知道后,没有训斥,反而没当回事。那这个孩子完了,以后定是偷鸡摸狗的不法勾当的人。
反之,如果父母知道后,狠狠的训斥,并教育不应该这样。那这个孩子下次下次绝对不会再犯了。
一般来讲,初中生的时候,孩子都有叛逆心理。而这个阶段是最危险的,初中生不能理解事情的后果,但是也有知晓的懂事兆头,已经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所以,这个时候所做的事,就是自我认知和约束。
如果后天教化和自我约束不到位,那肯定人性会变恶!
所以,言传身教和自我管理是多么的重要。小时候,家里晚上来串门,我的爸爸总是很热情的迎客奉水,特别热情,客人走的时候,还送到门口。这件事对我印象深刻,然后我一直都是照着爸爸那样做,有朋友来了,会热情的接待,走的时候送一下。现在长大了,大家都知道了。我小时候就是那样做的,对邻居对亲戚,在大家眼里,我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在学校我也是特别有礼貌,。对待老师和同学,我都是比较积极热情的。
我想,这应该就是爸爸言传身教的教化吧,这种潜移默化的做法,俨然已经成为我人性的一部分。引导着我做事保持善的本色,去约束自己。
侯晓斌(2019年5月26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