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毕业已经十数载了,回想起来仍是觉得自己过了个假高三。全年级同学兵荒马乱废寝忘食不舍昼夜准备高考的时候我天天十点半到点睡觉,要是作业完成的早,还能看会儿闲书。到了最后一个月时,我更是变本加厉,一口气读完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背影》,《哭泣的骆驼》。完全是因为三毛比大学诱人太多了。
一个短时记忆选手很少在看过什么书或电影后时隔一阵还能记住其中的完整桥段,而我对三毛的书,做到了。我们触不可及无法想象无比有趣的撒哈拉传奇轶事也不过是她最日常的生活,这种落差就像我们攒几个月的工资买个BV而思聪却拿BV喂狗,怎么让人不羡慕?柠檬纵使让我失去理智,在稻草人手记里的三毛还是落地世间凡人形象,照样有充盈危机感的婆媳关系要对付,也有在国外受到的种族歧视情绪要消化,到了背影里更有远游后父母的担忧要去安抚,对父母的愧疚要去肩负。最后她还是跟所有市井气息语重心长的长辈一样跟我们说“守身即是孝”。即使是在撒哈拉这个似乎不是一个次元的地方,哭泣的骆驼里也全是这世间的悲凉。18岁读这书的时候第一念是这么浪漫的人该怎么去面对这些冷冰冰呢?如今30,再回味一遍,倒反而相信在撒哈拉的时候也多是苦中作乐,再苦再乐,也是载苦载乐,只不过她把两者分成了两个篇章。人生是选择,记忆也是。三毛给我们的撒哈拉,是她的撒哈拉,她想要的撒哈拉。
她是给我有趣比有用更有意义这个概念启蒙的人。不怕露出可爱的小马脚地说,我还跟三毛学了不少生活小乐趣小妙招。比如旅行的方法,我很喜欢她先看书,看地图,大略了解了要去的国家是个什么情形,然后再去亲身印证一番的做法,去到一个陌生之地泛起熟悉的似是故人来的感觉真的是太美妙了。又比如去办并不紧急的事情时喜欢绕远路开到风景好的路上晃晃再抵达目的地,甚至是学三毛提及做的菜或是手工。三毛写的做三毛在《拾荒梦》里记叙了小时候写语文作文时她天马行空地写了想要做一个拾荒者的梦想,可爱得让我嘴角泛笑,唉小时候的我就没有这么勇敢了,极其安分的写了讨巧的职业,讨巧到我完全忘记写了什么。可我就算不讨巧,不安分,也没有三毛的早慧,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乃至至今也没有完全想明白过。嗯……也不能这么说,其实还是有很多有趣的事想要拿来做的,我是指作为生活或主业来做,比如曾经动了挺久要开个民宿的脑筋——投资太大了,回本太难;再比如想要经营个农庄——可也太苦了吧;最接地气的是想要做个手工工作室了——不好赚钱还特别伤颈腰椎……是怪我后来学了经济或是社会抽我的巴掌还是本就不够果敢的内心呢?
虽然没活得轰烈,可在见识过三毛以后,至少有了有趣这样抽象的人生追求,人生意义这么哲学的事情,也变得轻巧起来,如释了重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