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脚步已匆匆临近,越来越浓的年味在催促着煮妇们该做些什么了。
在微信里看到东北人都在蒸粘豆包,那就做粘豆包好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东北人,根本没见过粘豆包,更别说自己做了(假的东北人)。
废话少说。说做就做,红小豆,自家有;糯米粉,买它十几斤。
红小豆头天晚上洗净泡一宿,早起上锅蒸,顺便蒸几个紫薯再捎带半拉南瓜。
糯米粉分三等份,在三个盆里和成了三种颜色:白色、紫色还有黄色。
想象中的粘豆包,一直以为做起来不知会有多么的麻烦。
原来竟是非常的简单。说它简单,实在是因为做粘豆包的过程并没有“技术含量”。
所谓的技术含量,一是不需要发面,再是不需要任何添加剂。
唯一要求,就是一定要把糯米面和成干硬的面团(太干包不成个也不行,包的时候看面太干可以给面里重新带点水),如果面和的不够干,那么蒸出来的粘豆包它是趴着的,因为糯米面和软了再蒸熟,它哪有“筋骨”再站起来呀!
红豆蒸熟后加糖晾凉。糯米面和好,大约等待十个小时左右,就开始动手包粘豆包了。
不需用面板,只要两个盖帘,一把汤匙。
拿汤匙在面盆里舀起相同大小的面剂子,放在手掌心团好,再捏出碗儿状,放好豆沙,再用虎口收拢,只到收口严实了,整个豆包都裹的实成了,就算大功告成。
做好的粘豆包放在盖帘上摆好。经过实践得知,和好的糯米面除了粘手,别的不粘。所以做粘豆包是不需用面扑的,而粘豆包放盖帘上也不粘的。
虽然没有技术含量,可终归是个功夫活,包了半个多小时,总算包够一锅了。
蒸帘上摆好老早就泡好洗净的柞树叶(代替屉布),豆包间距一厘米摆放停当(也可以多一点点咯)。
大火蒸二十分钟,出锅,捡豆包~
我捡……我捡……
可我怎么都揭不下来!〔呆〕
这粘豆包的粘度,夸张点说,堪比502胶水了。〔捂脸〕
看来是把大话放早了,先前看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路凯歌,没想到却在这块儿折戟了。
这会儿眼瞅着熟透的粘豆包粘在柞树叶上没辙了。
倘使一味强取,只能使粘豆包破碎。
急中生智,把蒸帘送到外面冷却,没想到,冷冻后的粘豆包很容易便从柞树叶上剥离开来!
熟能生巧,有了头一锅的经验,后面两锅就揭的很容易了。
其实蒸这么多粘豆包,自己家根本吃不完的。做之前早有打算,多做一些,自己家只留四分之一,其余全部分给亲戚和要好的邻居尝个新鲜。
在我们辽南并没有蒸粘豆包的习俗,人们不会做且又都不想尝试,都嫌太麻烦。
如此一来,粘豆包好像只存在于比我们更北方的北方。而它在我们这儿只能是传说中的稀罕物…
事实证明,只要肯动手,麻烦不是问题。
乐于分享是父母传承给我们的家风。写这篇文之前,粘豆包已经分送到家。
收到粘豆包的亲戚邻居们无不欢喜,而我也因此有一点点儿抑制不住的~为那点成就感而沾沾自喜!〔偷笑〕
还有件事,就在最后一锅豆包出锅时,西院邻居大嫂子来打听粘豆包的做法,说是他家刚买了糯米粉,也要蒸粘豆包(哈哈,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机智〕),详细告知后,另拿的粘豆包给她一家人品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