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关于依恋模式,忘记是在哪里在什么场合了。但是对于举例说明小孩子的行为,倒是记得蛮清楚的。今天再次听娟老师讲的时候,等于再次回顾了一下这个知识点。
我数次问自己,我属于什么依恋模式?答案其实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把母亲作为我的养育者,或者是重要他人的话,与我把奶奶作为我的养育者,或者重要他人,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的奶奶属于老式做派中特别谨小慎微的女人,她一生几乎没有工作,全靠着爷爷的收入养活全家人。爷爷的脾气很暴躁,动不动会骂人,会摔东西,会发脾气,奶奶几乎不会顶嘴,只是默默的听着看着爷爷,悄悄的收拾残局。
我自小就在奶奶家生活,那时候爷爷不在家,在遥远的南方“劳动改造”。对于爷爷这样的读书人来说,经受劳动锻炼其实可能对爷爷的身体倒是很有好处。
爷爷不在家的日子,姑姑会经常回家吃饭。于是我就在奶奶和姑姑的教育下逐渐长大。至今我跟姑姑还有着半个妈妈的亲昵程度。所以我的世界观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那时候的教育。
奶奶对我算是非常尽心尽力的,从小到大都不舍得我做家务劳动。但她总是把这里不是我家,我家在青海省西宁市挂在嘴边。也许她真的觉得我的寄养会有一个期限吧,所以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知道哪里是我家,不知道我妈什么样,一直都困惑着我,知道父母从部队转业回来。
我分析我的痴迷与恐惧程度居高不下跟这段经历有关。我总是怕被抛弃,怕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也因为一直被奶奶“严密看守”在二楼房间里面,所以一直感觉很孤独一直怕寂寞是我特别难以逾越的障碍!
我的母亲什么样子我是不记得的,直到父母复员后回到北京,我看见一个高声大嗓的女人在说话,我本能吓得往后躲。而众人告诉我那是我妈妈,我怎么也无法接受她的样子和声音。我甚至很多年听到她的声音还会发抖……
母亲与奶奶她们婆媳之间必然有矛盾,而我往往会向着奶奶这边,这也是母亲对我特别不喜欢的一点。放在今天我已经理解了母亲的不容易,但多年以前,我总是在母亲批评我的时候掉头就走,迅速返回奶奶家躲起来。这让母亲很抓狂,但也无可奈何。
我黑色的青春期少女时代就从回到父母居住的地方开始,也在我本来底子就不好的亲密关系情况下更加雪上加霜!
我今天没有测试关于父亲的依恋模式,我本能的排斥和闪躲了。我在测试母亲依恋模式里看到很大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我本着疗愈之前的样子呈现出来的感觉。现在其实好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我跟母亲的依恋模式其实是很疏离的,一方面我渴望得到她的认可,她的关心,她的呵护,一方面我抵触她的声音以及她所带来的痛苦伤害。因此上在原有的模式上再添加一些疏离感,就让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但是,今天的我已经摆脱了这个困境,逐步形成新的模式,就是自信的、乐观的、好交往的人。
依恋模式其实可以改变,改变的初衷就是不甘心一直都痛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