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是一本讲时间管理的书,它也是著名的“GTD(Getting things done) 时间管理法”。这本书主要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清空大脑”,放下悬而未决的问题,保持内心清澈,可以让你在需要专注的时候马上专注,在放松的时候又可以完全放松,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一切事务,在万事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GTD的核心其实就是,把你要做的事情都确定下来、记录下来,计划出来,而且很放心地交到一个地方保管,然后整理安排并使自己一一去执行,从而达到大脑清空的效果。
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把大脑清空呢?
大脑的短时记忆容量是很小的,每次就只能考虑两三件事情,大量未完成的事情可能都存在里面,然后就会导致我们觉得压力很大,大脑不堪重负,时常感觉到心神不宁、坐卧不安,而且执行能力减弱,那是因为那些超负荷的精神负担一直都在侵扰我们的注意力,大脑根本就处理不了那么多的信息。
心理学中还有一个词叫做蔡氏效应(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所以,你只要把你左右的思绪和任务记下来存储到一个你放心的系统,就可以起到给大脑减压的效果。
那GTD具体如何操作呢?
它需要从横向跟纵向两个角度来控制你的事情,来控制你的行动。
横向管理
横向管理有5个步骤分别是收集,处理,组织,回顾,行动。
第一个步骤叫收集。
在这个步骤要注意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收集进“工作篮”,不要有遗漏,当你收集的不够彻底时你就不会关注于你的工作栏,继续用你的大脑,并给它负重,而“工作栏”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根本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所以一定要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全,哪怕是一个想法。
如果你收集的足够彻底的话,实际上你是会非常重视你的收集工具,时刻盯着它。所以千万不要在工作篮以外还存放着一些未尽之事。
除此之外你还要控制收集工具的数量,越少越好,不能拥有太多的“工作篮”,而且要对收集的事情定期进行处理,不要只记下来让它变成一个杂乱的仓库。
第二个步骤叫处理 ,把工作篮清空 。
就是要清空工作篮,对任务进行识别。他们到底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接下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怎样采取行动?将任务转化成行动。
如何进行识别呢?我们看一下工作栏里记下来的事情,都可以问一个这样的问题: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不能直接做的事情:
你会发现里面有一些事情,是没有办法付诸行动的,这些事情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类叫做垃圾。可能是当时的一个想法现在不需要了,可以直接划掉。
第二类叫做待酝酿的事物。就是目前没有用,但今后会有用。比如两周后要开一个会,但目前还不能直接安排,我们就可以把它放到一个备忘录里面,也可以把它放到日程表里面。
第三类叫做参考资料。比如我们看到觉得好的资料有用的文章等,我们最好有这么一个系统,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想要保存多少资料,就让我们保存多少资料,或者可以打标签。
需要采取行动的事情:
那么需要采取行动的事情,就需要具体确定一下,到底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下一步行动,作者特别强调,必须是可以执行的具体行动,不能有那种模模糊糊的行动。
比如,这件事下一步行动是什么?有些人就写开会。大家一般情况下,都会觉得开会是一个具体的、可以执行的行动,但实际上作者强调:“开会并不是真正的下一步行动,因为它缺乏对于具体措施的明确描述。”
你要怎么样召集参会人员?是打电话,还是发短信?要打给谁?马上做决定。
如果你现在不做决定,将来迟早还是要做决定,而且一旦现在决定了下一步行动,就结束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如果你不立即决定的话,那么每次想到这个问题,你都会感觉到压力,这可能最终导致你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并且进一步导致拖延。
这样的事情又分为三种
第一类,马上去做、立即执行的。标准就是这件事情可以两分钟之内完成。
为什么强调两分钟?因为这个事情一旦两分钟内可以完成的话,最高效率的做法就是现在就去干。
第二类,如果下一步行动花费的时间会超过两分钟,不要马上就去干。
这时候你可以问一下自己:“我是不是最适合处理这件事情的人?”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是非你不可或者你最适合,你就把它转给别人做。委托他人
第三类,推迟执行的。
这种不能两分钟内完成的事情,也不能委托他人。
比如,我手上有五个项目在运行,这五个项目肯定不是两分钟内就能干完的。我要把它们都放到一个地方记录下来,然后可以做一个项目清单,这个项目清单用来提醒自己随时查阅,不能把这些项目忘掉。
那么,针对某一个项目,它的某一个下一步行动,你就可以把它放到那个悬而未决的待办事项里面,然后等待对它进行进一步处理就可以了。所以,一方面,有一个项目清单提醒你,不要把这些大的项目忘掉,另外一方面,把下一步行动放到待办事项里面就可以了。
这时候你会处理掉一些两分钟事项,把一些事情委托给了他人。而在你手里的是一堆需要进一步执行的行动,以及委派给他人需要追踪的任务。
第三个步骤叫组织。
当我们开始着手清空工作篮的时候,应该已经想着,怎么样把各种事物,分门别类地整理起来,或者划分成一组,或者列成一个表单。所以,组织整理的工作跟处理工作是同时进行的。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我们待办、待追踪的事情可以分为7类。
项目清单、项目的辅助资料、日程表、下一步行动清单、等待清单、参考资料、未来清单。作者强调一定要保持不同类别事项彼此之间界限分明。
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个分类流程,把不同的事情列入同一个清单,就会特别不想干这些事情,会对这些事情无动于衷。
【日程表】
记录有硬性时间要求、在特定时间做的事情。
【行动清单】
每天的任务来源
【等待清单】追踪委派他人的事情
【项目清单】提醒你哪些项目在手上,项目本身不可执行,可执行的是行动。项目清单可以让你宏观的看一下各个项目的进度,并且保证各个项目都在自己的掌控当中没有遗漏,向着正确方向前进。
【项目辅助资料】不要把项目资料当成行动提示信息!
作者说:“很多人会把项目的辅助资料当成项目的行动信息,或者当成项目的提示信息”。
大多数人工作的时候都喜欢这样,把一些项目的资料放在桌面上,那么桌面上的文件夹就天天提醒你在这个项目上工作,这就是把项目的支持文件当成了行动的提示信息。
问题是:这些项目所需要的下一步行动和等待的任务都还不明确,包含在成堆的文件和邮件里面,你需要从里面挖掘出具体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所以,这些项目的辅助资料只是大量等待处理的材料,而不是具体的下一步行动,它会不断地催你,赶快行动、跟进、做决定。
所以,当你每天具体工作的时候,看到这个文件就特别讨厌,这些文件是你最不愿意打开的东西,然后你对这些文件慢慢地就会麻木,它对你来讲就只会成为负担。
【未来清单】不确定的,愿望清单
【参考资料】可以存储归档。
第四个步骤叫回顾。
一定要定期回顾,保障系统可以有效的运行。每天需要回顾的有两个【日程表】和【下一步行动清单】
除了每天回顾以外还要每周回顾。
作者说这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一切需要采取行动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定期进行回顾,让我们的大脑可以不再花费精力,随便地回忆和回想起这件事情。作者建议每周回顾可以安排在周五,一是如果需要联系他人避免在周末,二是安心安排周末。
大多数人没有能够真正拥有一个特别好的完善的系统,他们之所以没有办法从回顾当中有收获,是因为没有办法做到总揽全局,总是模糊的感觉好像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想到。但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回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你建立的系统越完善,你就越依赖它,你越依赖它,你的大脑被解放的程度就越深,你就越有动力坚持维护这个系统的运行。
第五个步骤叫行动。
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点要在一个时间点选择最合适的行动。
在决定做哪些工作不做哪些工作时,你的标准是什么?是你自己的直觉。
如果我们前面已经按照步骤做了收集、处理、组织、回顾,实际上已经知道一件事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到底重不重要,这个过程无形中大大加强了你的感性判断,在下一刻决定做什么时完全可以直觉。
确定某一时刻的具体行动的办法:四标准法——情境、空余时间、精力、重要性。
【情景】考虑执行地点
【空余时间】你能支配的时间长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精力】根据精力与任务行动匹配
【重要性】当你考虑了情景、时间、精力三个条件后,就要选择哪个行动会给你最高的回报。
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六层次分析法】
跑道(当前行动)——项目(每周)——责任范围(工作、生活)——1-2年目标(有所侧重)——3-5年展望(内外因素)——人生(生活全景、终极指南)
消极情绪来源于毁约,如何消除?
不签协议,说不;完成协议;重新签订(执行标准降低、放在未来清单)
纵向管理的步骤是什么呢?
人的大脑在面对任何一项任务的时候都要经过五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定义你的目标和原则。
第二个步骤是展望结果。
第三个步骤是头脑风暴、集思广益。
第四个步骤是组织整理。
第五个步骤是明确下一步干什么,也就是把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