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这一书,钱钟书先生用笔夹合了民国时期的文体,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而且艺术特点上非常突出的是他的幽默,他在描写每个人物形象,性格,心理,神态的用笔上都做得非常细致透彻,这样令读者也非常容易理解里面的人物形象。
钱先生书中用上的比喻手法,拟人手法的描写在我看来非常突出。像是景物中的日落描写,都说万事开头难,钱先生这一开头,别有用意。“太阳依然不饶人的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这句话的前后联系更加巧妙了,从整本书的前到后在翻来覆去的看,这样我觉得很有趣,充满了奇幻的色彩,看似太阳与夜的拥抱也是情深意浓的人情味。就仿佛开片也足以调动起全文主人公们的情节发展,联系着“日夜”“侵占”“拥抱”“分不出身”“陶醉”“隐退后也带酡红”这不禁让我有点吃惊,这似乎像方鸿渐这一主人公的经历有着联系,他荒废的留学学业,他感情挫折的经历,他的人生观。在整篇文章中他学术造假是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在感情方面,对女人的看法也是跌跌撞撞,但他却依然有仗义,有风趣,懂人情明事理,只是对于一个从封建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自由恋爱更像是他想吃就吃,吃了就吐,吐了还会吃的果子。最后,方鸿渐在父母的,帮助下找到了结婚的对象。或许在方鸿渐的人生里人生的难处莫过于此。他的事业依然要靠自己找,他不甘于别人的同情,不甘于别人的怜悯,他自尊心极强。这一人物形象似乎解释着社会中普遍的人们。
这本书给予了我对于民国时期新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杂糅带给年轻人不亚于现在的困难选择。现在的我,越了解真实的生活,便越是觉得人人都像方鸿渐,被困在了生活这么一个围城中。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无疑是对围城最贴切而真实的写照。围城之所以是一片围城,是因为你被层层困住,你不在这座城,就在那座城,终究是无法冲出来的。我们没有赋予围城固定的形容词汇,围城有喜有悲。因此,与其悲天悯人地去铸造一座悲城,倒不如改变自己,活在当下。不必过分向往未来,毕竟谁又知道希冀的未来会不会是新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