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业是:再阅读几遍(三个)归因原则,争取别再糊涂!
唉!
老师一声叹息,包含了多少难以言说的话语。
每当看到推荐书籍的时候,就要一火心的买,买回来读不进去就搁浅了,就变一心火儿了。这种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状态,想起就让人抓狂。 虽知,“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却行难。
前天就翻了好久,查到海德等其他心理学家的归因理论!,当时还想老师怎么就说了凯莉的理论,没说其他人的呢?今天再读归因原则,这真的如抽丝了,先从背景知识一点点去理解吧!
归因的定义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归因<Attribution>指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是人对影响或解释其行为的因素做出结论的一种认知过程(McCabe & Dutton, 1993)。自Heider (1958)提出归因概念和理论至今, 归因始终是社会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
归因的各种理论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Heider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提出归因理论。以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陆续提出一些新理论,如B.维纳、L.Y.阿布拉姆森、H.H.凯利、E.E.琼斯等人。70年代归因研究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1)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重视对人知觉的研究,认为对人知觉的研究实质就是考察一般人处理有关他人和自己的信息的方式。一个观察者对被观察者行动为何如此感兴趣,他像一个"朴素心理学家"那样去寻求对行为的因果解释。在海德看来,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如果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
琼斯和K.E.戴维斯1965年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相应推论。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推导出的行为意图和动机与所观察到的行为及其结果相对应,即相应推论。一个人关于行为和行为原因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3个:①非共同性结果: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于其他行动方案的特点。例如,一个人站起来,走去关上窗户,穿上毛衣,此时我们可以推断他感到凉了。单是关上窗户的行动也可能表示防止窗外噪音,而穿上毛衣这个非共同性结果就可以使人推断这个行动是由于凉。②社会期望: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动时,我们很难推断他的真实态度。如一个参加晚会的人在离开时对主人说对晚会很感兴趣,这是符合社会期望的说法,从这个行动很难推断其真实态度。但是当一个人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公认时,该行为很可能与其真实态度相对应。如上述参加晚会的人在离开时对主人说晚会很糟糕,这是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它很可能反映出行动者的真实态度。③选择自由: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行动是自由选择的,我们便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的。如果不是自由选择的,则难于作出对应推论。
(3)凯利的三度理论
凯利在1973年提出,人们在归因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①客观刺激物(存在);②行动者;③所处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三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三个变量:一致性、一贯性和区别性。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一贯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统一刺激做相同反应。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不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反应。
(4)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韦纳及其同事在1972年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认为,内因-外因方面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当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彼此独立的。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
1979年,他又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维度,即控制点。他认为,努力、注意、他人帮助等因素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是可控因素;而能力、运气、心境等因素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是不可控因素。
(5)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
阿布拉姆森、M.E.P.塞利格曼和T.D.提斯达尔等人于1978年进一步发展了维纳的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3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如一个学生由于数学老师的偏见在数学考试上总是取不到好的分数,于是他放弃对数学的努力,这是习得的无能为力的表现。他的这种无能为力如果只表现在数学一门课程上就属于特殊方面,如果也扩散到其他课程上,则属于普遍方面。
归因的主要原则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归因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
协变性原则。海德认为,人们通常认为,任何特定的行为都是由许多原因决定的。按照协变性的原则,应该在许多不同的条件下寻找特殊结果和特殊原因的联系。
打折扣原则。凯利认为,"某一特定原因在产生特定结果中的作用,假如有其他似是而非的原因也存在的话,应该打折扣"。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的归因不要做得太自信,不要轻易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