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你是不是又在感慨,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呢?
张玉杰说“其实年味在你心里,很多你认为很成熟的东西已经代替了传统的民俗,所以你发现不了过年的感觉。”
其实,年俗,只是民俗当中的一种。
今天,当我们在谈论年味儿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我们其实在追忆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惊奇的但已经远去的——民俗。
约瑟夫·坎贝尔说,“在民俗神话中,村落正常通路外的每一片荒漠地带,都布满了各种狡猾危险的妖怪。”
可是没了这些妖怪,我们的年又少了什么呢?
梁秋实在文章中写到“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而所谓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上无双亲,下无儿女,只剩下伉俪一对,大眼瞪小眼,相敬如宾,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这样的心情,何尝不是每个父母的心情?
所以冯骥才说,我们所有民俗节日都是情感的表达,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不同。而每一个身在异乡回家过年的人,在度过了春节之后,内心不都受到补偿了对亲人一种长时间的亏欠,并在情感上得到深切的满足吗?所以说春节是中国人怀念的日子。
但也有人对节日并不充满温情的怀念,三天两觉在《贩罪》中说:
节日是人类堕落的标志之一,我们需要在一年中定下几个特殊的日子,提醒自己去做一些在平常同样能做的事情,却又装作意义不凡的样子。每个节日基本都由谎言和惨剧这两部分组成;大人们骗孩子,说这世界上有个驾着飞行雪橇的胖老头儿会给你们带来礼物;男人们骗女人,我一辈子只爱你一个;女人们则骗男人,我爱的是你的人,和钱无关……
所以,用努弯詹·拉纳哥的话来说,“民俗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情绪,以及这个民族的变化和兴衰,它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现在和将来的生活。”
当我们在谈论年味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呢?我们在谈论一种逝去的童年,一种中国人独有的温情,我们还在谈论一种努力生活的理想,并且用这种方式,无限地接近我们自己的文化。
年味儿,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乡愁。
接下来看看我的孩子们的说法吧:
王传兴同学说,民俗更像是一种魔法,它简直妙不可言。就年来说,它可以是在外工作回家看望亲人的唤歌,可以是商家降价促销的招牌。因为这,人们都和和气气,高高兴兴的,这便是民俗的魅力。……或许民俗也是一种规范,一种提醒。它提醒着中国人的内心,坚守着一个民族最初的秉性。
胡琮林同学说,民俗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民俗很好的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的很重要的方面就保护民俗,民俗体现了一个大范围地区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形势。
赵雅萱同学说,年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起源何时,它的形式在变,但它的核心文化永远不变。不变的是对年的期盼,对亲情相守的期待。即使窗外寒风呼啸,却也给它镶上童话的金边,从中窥见生命的美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祝各位,春节快乐,新岁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