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陈嘉玲,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忘记了, 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作梦又醒过来;你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忘记了, 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得你没时间再去勉强你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把十集的《俗女养成记》看完,这部剧也太好哭了,笑着笑着就哭了。台剧今年的表现很抢眼,前有《我们与恶的距离》,《俗女养成记》又成爆款剧集,如果前者讨论了我们评判善恶的标准,从人性中深挖了下去,那后者就是描绘里生活里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简单又温情的画面。
与其说这是一部主题为当代都市女性在成长路上的觉醒故事(剧集的名字和故事主线是这样设定的),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描写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那些温暖我们、给我们力量的家庭琐事。父母和祖辈给我们的情感关怀、每件小事中透出的温情,都成为人生的给养,在每个时刻给我们光亮,成为人生路上的加油站。
我不是好人 也不是坏人
我只是需要一个爱我的人
好命和歹命 春夏和秋冬
跟他一人一半
主题曲《一人一半》,小民弹拨着吉他和弦,悠悠的唱着,像是在炎热的夏日午后坐在台南街巷旁边的椅子上,扇着蒲扇哼着阿嫲阿公常唱的调调,思绪在湛蓝无云的天空飘来飘去,飘回幼时时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台南街巷,窄窄的,一家人的平淡生活在一间中药材店铺里慢慢推开。小女孩的世界,是阿嫲和妈妈的厨房,是院子里永远晾晒的药材,是全家坐在小小的电视机前一起看猪哥亮的节目笑出声,是和小伙伴们骑着脚踏车奔向村中鬼屋的惊心动魄。
台南是我在台湾最喜欢的地方,老旧不破旧的房屋,有洋楼,有老厝,有一听就容易陷进去的台语歌,有偏甜的好吃的食物。台南仿佛有让时光停驻的魔法,当人踏进去,好像坐上时光机飞到那个罩上一层复古滤镜的时代,有邻里串门、有家人喧闹、有努力学习国语的小孩、也有爱去庙里拜拜请神的长辈。
喜欢听台语,那发音咬字像古早旋律,语言韵律里透着一股回忆的调调。全程台语对白,和剧情一样,是让人亲近的烟火气。日升日落,吃饭睡觉,那每日里的对白和故事呀,让生命有了色彩,丰满了小孩子的童年。
街巷广播,女人们的卷发、花裙和有些过艳的口红,邻里的面线和菜包,还有阿嫲总舍不得扔的咸鱼和她难听的歌声,作为看客,我笑出了声。演员的表演很是夸张,但凭借如舞台表演般的渲染,放大了生活中常被忽略的微小细节。情景被放大,有趣又有爱。
在公车上忽然哭泣的“姑姑”、看着因为自己的疏忽让“阿娟姐姐”被她爸妈当街暴打、流浪汉送的面包······剧中人物一瞬间的眼神和内心独白,让人明明还在笑着,忽然眼泪流了出来。人间温情,不是非要在多大多重要的事情中才能煽情的表达出来,它们就在一个个小小的瞬间里。
送你到火车头
越头就做你走
亲像断线风筝
双人放手就来自由飞
阿嫲在家里用麦克风接上音响,一遍遍练习这首《纯情青春梦》,跑调但投入。盛装参赛,唱这首歌给自己,而懵懵懂懂的小孙女,多年后才明白这首歌的深意。对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规矩、担忧与爱护,是期望也是束缚,飞到台北的女孩儿啊,做着独立自主的时代新女性,但却无法像国际化的大都市一样,让自己和周围人的观念和眼光同样跟上时代。
出入高档写字楼、穿着体面、有高薪工作和外人艳羡眼光、有男朋友、最好是要结婚买房子。把自己活成标准样板,堪为人生赢家。稍有不足,便好像让家人丢了颜面。
把标签作为人生目标,常让人迷茫,当被现实打了一巴掌,才恍若隔世。在低谷中回望老家,睹旧物,思旧事,湿眼眶,懂珍惜,生命有了温度。
和拿着锅盖的爸爸玩开出租车旅行的游戏,和台北表姐的暗自竞争,有被阿公裱好的优秀作文,有半夜送自己去医院的爸妈。人生里重要的是什么?标签么?还是欢欢喜喜与吵吵闹闹中的家之港湾。
嘴上的埋怨,是夜里阿嫲静静的说,新时代了,不嫁人的很多啊,我很羡慕你呢,自由做自己多好啊。表面上的生气不理,是夜里妈妈偷偷给去台北上大学的孩子准备肉松和养身补品。日复一日相处的家人之间,是爸爸偷偷用DV录下家里人给孩子鼓励的话。
剧情老套么?但有的剧集就是能把我们认为的套路拍得让人回味无穷,整个人就像被暖暖的阳光照耀一样。对父母来说,孩子开心他们就开心,孩子觉得值得他们就觉得值得,早就发现儿子是同志的妈妈用爱和体谅守护着孩子的“秘密”。
看这部剧的人,会从不同角度有所感受,在我看来《俗女的养成》最是映照了今年的月亮交点——【南交摩羯,北交巨蟹】的集体情感主题。现实的要求,环境的压力,社会对不同生理性别有不同的期许与框框。满足那些标签,是否心之所向,标签之下,什么才能带来安全感。希望被什么滋养,你又能带给关心的人怎样的支持,这是这组月亮交点给我们的提醒。
成就之外,情感港湾是生命的摇篮。那港湾里,宁静,安稳,舒心,被爱充盈。在爱中,看到自己,被家人爱着,被自己爱着。就像剧集最后一句台词说的,
亲爱的陈嘉玲,从现在开始,从这里开始,不要再忘记了。我想要对你说,对不起,谢谢你,还有,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