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体会了一把冬天里的春天。
一件高领打底衫和一件春款卫衣,走在太阳底下还觉得热。看到如此火热的冬天,和如此热闹的人流,当时真有那么一瞬间想在这里买一套,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我真的需要吗? 随着年纪的增长,除了胆子和原来比起来越来越大以外,想事要全面一些了,做事直到需要细致些了,思考也更深入些了。
昨晚给教师建议里的建议第6条: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第7条教师的实践和各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第8条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第9条“两个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第10条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再次被苏霍姆林斯基娓娓道来,前后关联,用小事讲大道理所深深吸引。
之前和同单位的小妹妹说到,上课时:要把设计的主线记在心里,将关键环节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并解决,小妹妹们总说,那样好难把控哦!当时,是觉得没有他们想得那么难的,却说不出我为什么觉得不难。昨晚的5条建议中找到了答案。
备课要清楚知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想到两个教学大纲:第一是必须学会并记住的材料,第二个是课外阅读以及其他知识的来源。如何理解呢?(1)要分析知识的内容,把其中学生应牢记不忘的部分明确地挑出来;(2)教师要会正确地判断教学大纲中地“重点”知识,并要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重点”知识是否巩固;(3)这种“重点”知识,就是反应事物特性的重要结论、概括、公式、规则、定律和规律。读到此处,有没有产生和我一样的疑惑呢?
对孩子们来说,把学习仅限于必须记牢的材料是特别有害的,会使他们迟钝、僵化,养成读死书的习惯。对于我的疑惑,苏霍姆林斯基在下一条建议开篇便有了回答,他在试过很多方法之后,得出的结论:最有效的方法是扩大阅读范围。因为愈是有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书籍和由书籍唤起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是防止读死书的最有力手段。学生思考得愈多,在周围世界中见到不懂得东西愈多,他接受知识的能力就愈强,而你,作为一名教师,工作起来也就愈容易。
看到这里,是不是又有了一个新的疑惑——新课时间有限,哪里来的时间阅读呢?做一个自律的人,开始确实很难,就像这两天的我,每天打卡三样,有时确实想过放弃,曾经确实也放弃过,可是不是有一句话叫“好死不如赖活”吗?放弃太容易,何不挑战一下自己呢?写到这里突然有点明白莫言《生死疲劳》中西门闹为什么要变成驴、牛、猪、狗、猴后才为人,戾气不离身,如何静心。知止而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从古至今便是如此。一天确实只有24小时,不能变长,但真的可以变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