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修静

只能从亲身体验中获得

之前看《佛陀传》,佛陀说:

“我所教的并不是什么学说或哲理。它不是理论的推断或思考上的假想。它不像某些哲学理论般,试图探讨宇宙的基本元素是地、水、火、风或神,又或宇宙是有限、无限,短暂还是永恒。一切思想上对真理的揣测和推究,都像围着圆盆边沿爬行的蚂蚁——永远都到不了任何地方。我所说教的,不是哲学。它是实证经验的结果。你是可以亲自从你自己的经验中证实的。我说所有一切都无常,都无分别的自体,这些都是我亲证的。你们也同样可以。我说万物都是缘其他的事物而生起、进展和坏灭,没有任何的事物是从单一的本源而产生,我是亲证这个真理的,你们也可以做到。我的目的并不是要解释宇宙,而是要帮助带领教导其他人直接体验实相。文字语言不能解释实相,只有亲身的体验才可使我们看到实相的真面目。”

而在动中修行的第一章,秋阳创巴一再反复强调的,也是“亲证”。

他从佛陀的故事讲起,引出:真理,必须是实际的体验。无论一个人要学什么,他必须要有第一手的经验。

佛陀离开宫殿,在一些长老的指导下修行后学到了很多,但他发现这些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于是,他决定离开独自修行。他觉得确实必须要一个人独处:要自己把事情弄明白,而不是盲从别人的经验。凡不是自己亲自发现的真相,一概不予接受,不寻求外援而亲力去体验、发掘。

唯一的可行之道,即是回归到简单的自我觉察。

这里自然就进入了自我与正念的“博弈”之道了。如何超越自己已定型的概念模式?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正念对自己的念头做周密的检验。根据自身的经验做直接的观察,最终发现自我的虚无。


如何使菩提产生?

- 菩提田中的经验之肥

习气是我们的修行的燃料。

由于法教是如此地开放、普通、简单,它根本就包含在那个特定的人的个性当中。不管是多么糟糕的个性,那个个性即是他的潜能。

“笨拙的农夫将自己的垃圾丢弃,而向其他农夫购买肥料;干练的农夫会忍受恶臭与脏汗,收集自家的垃圾作成堆肥,然后将其播撒在自己的土地上来滋养作物。”

佛陀说:“笨拙的人会去区分洁与不洁,他们想把轮回丢弃而追求涅盘;但善巧的菩萨不会丢弃欲望、贪爱等等等等,而会将他们收集起来。”

我们不算回顾过去的经验,累世以来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废物,而今成了我们的粪肥资财,我们应一一清点,把它们都一一收拢起来。过去的理论与概念都是非常好的粪肥,我们由概念进而建立起理论,收集起来后开始一一检视,一面重温当时的种种,这使你获得对自己的充分了解,比不断创造新的粪肥更重要。

收集后,我们要不断培养它们,设法使他们滋长(很震惊对不对?我们不单止不要抗拒,不仅仅只是旁观,我们还要滋养它们!),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在这里不用去参考书籍、演讲或座谈,那必须是由自己用心去沉思而不假借他人之手的研究,如此你个人的理论才能开始发展。

理论带来想象,而想象是直觉知识的开端。我们由此发现自己具有惊人的想象能力,于是我们继续下去。下一阶段,我们将超越想象-在这里将不仅仅是幻觉。如同童话故事,它是虚构的,但它又不仅仅是虚构的,在虚构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某些含义。就此,肥料收集好了,我们也展开了探索,在这里,或许我们都不需要发问,答案已经浅藏在表面之下 - - 这就是无着所谓的“直观”,the intuitive mind。

我们由概念开始建立理论,然后我们把理论用尽,你开始认出自己的才能 - 创造这了不起理论的才能,而逐渐取代之的是智慧、是直觉的知识,这知识最终可以与实相相连。

我们最终在直观中发现答案与对手的态度皆存在于我们本身,我们本不必去寻找答案,因为问题就包含了答案。

到此阶段,想象已经变成了一种感觉,有了那种感觉,就如同抵达了入口大厅,菩提终于诞生了。


传法

传法就是使情境发生。

沟通,在言语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佛陀说教弘法四十年,重要的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所创造的整个情境。不是因为他无比的精神力量使他可以控制整个现场,而是因为他纯然的真。人们不需要提问即可自动获得解答,这是一种绝妙的沟通方式。

我们很难做到佛陀这样,我们必须针对那一刻的那个人,以及当下的那个瞬间来用心,则,就算是拥有十足恶习的人,也永远可以发现一个火花或某一处空隙。找到某个特质在积极消极转换的那个瞬间,中间总会有空隙,而那正是我们必须把握的起点。

听起来像不像盗梦空间?

Imagine,you are designing a building, right?

You consciously create each aspect, but sometimes, it feels like it’s almost creating itself.

Like you are discovering it.

Genuine inspiration, right?

Now, in dream, our mind continuously does this.We create and perceive our world simultaneously, and our mind does this so well that we don’t even know that is happening.That allows us to get right in the middle of that process by taking over the creating part. You create the world of the dream, we being the subject into that dream,and they fill it with their subconscious.

所以,类似的,上师就是那个来创造情境的人?

我们获得菩提种子后,就开始寻找上师传法。传法并不是上师把他的知识或心得分给弟子,那是不可能的。

整件事的重点在于我们要停止收集更多东西,而是开始设法将已有的出清。

老子在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所为)

这里又举了那洛巴和帝洛巴的故事,那洛巴仅仅是因为帝洛巴最后用拖鞋抽脸的那一下打醒的么?不是,是在他两之间长久创造积累的情境下,那一抽才起了作用。

同时,法也不是从外在上师处获得的,并非上师把某件东西给了你,那只是你本身之内的发现。


Paremitas

Par-彼岸,mita-到达,两字合起来,指渡河到达彼岸。

创巴认为把波罗蜜多的目的看成是“超越”更合适,而不是到达圆满。

布施对治悭贪。实际上,布施与需要对邻居慷慨友善定期捐款求助难民等美德没有特别练习。布施的意义是“不持有”,布施是一种心态,就是你不需要持有,重点是在于将自己从这种占有欲和不断的贪求中解放出来。我们总是想要占有更多,总是想以某种东西把自己填满,当你失掉或对那样东西失去兴趣时,又会换一件来替代它。

重点也不在于你无视于财物的价值,而在于你可以轻易地割舍。你可以拥有大量财产,甚至可以享用它们,以拥有财富为乐,问题是在于,你明白这些都是孩童的玩具,当需要割舍时,可以毫不留恋。

布施的下一阶段,更深层次的布施是:随时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但这是一件相当棘手和微妙的事情,因为稍不留神,这会变成自我的把戏:试想一下,一位老师专注于如何使学生接受他的自我膨胀。一心想要制造另一个自己,而不是帮助学生发展他们个人的潜能。

(不过,将你的任何一种成就以语言的形式传递给别人,却是使自己发展的唯一办法。)

如果一个人能将他的自我(部份的贪执和占有欲)给出去,这才是真正的修法,而功德自动地成为副产品,而不是我们刻意去成就功德。


安忍

安忍,指的是具有智慧的忍耐,因持有透视之眼而获得。

如果一个人能够直视当下,亦即他不受过去或对未来的期望所影响,而只看到当下那一刻,那么,那一刻对他而言就没有障碍存在。于是整件事分离出来就成为了单独的个体(因缘和合),而不是整幅坛城图案的一部份。这就是全视之眼,是认识情境的能力,如同空中鸟㒈风景一样。

一个具有高度安忍技巧的人,从不寄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他明白- 他就是中心。当你可以处理自身的因素时,鸟的呱噪不过就是听得见的宁静。

这里有一个经典的譬喻:两个人赤脚走在粗糙的路面上,其中一个觉得如果可以将皮革铺在路上就好了,另一个则说:不,我觉得只要用皮革裹住自己的脚就可以了。

这就是安忍,不对外界有所求,不试图改变外在的情境。我们必须接受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境,只要我们对情境不退缩,情境总是可成为供我们利用的工具。当一个人能创造适当的情境时,安忍得以发展,这是具有智慧的安忍,而非强行忍受。


禅定

禅定分两种,一种是内向型的禅修,重点在于进入三摩地,深入自心。另一种则大相庭径,而是向外,重点在于专注于当下。

“当下”这个概念非常重要。他实际上是禅定的精要所在。一个人所做的一切以及试着修习的所有法门,目的都不在于要达到某种更高的境界,而只是没有任何企图地去观看此时此地。

如果一个人需要培养智识的、直觉的洞察力,真正的直觉感会一份阶段一个阶段地演化,而想象与幻觉的因素会逐渐被清楚,模糊的感觉会变得清晰分明,但仍难以以语言表达。这些唯有禅修方可达成。

学习do nothing,不刻意去做些什么,不带任何企图与期盼。

外在现象有时特别威慑惧人,似乎具备各种侵略或诱惑特质,这都是我们自身防御机制的外延。我们制造了一个巨大的起泡把自己与外界隔离,那巨大气泡就是自我 - 一个脆弱虚幻的抵御物。所有自我都是以这种意义存在的。“无我”的概念并非真正有没有“我”的问题,而是需要将气泡的观念移除。这唯有禅修方能达成,而且须以非常实际且简单的方式去做。并将禅修的方式向外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再扩张,扩张得愈大,就愈接近对“无中心之存在”的了悟。


智慧

闻topa

学习是智慧的开端,持开放的态度去学习,并从中开发你的灵感。

一旦发展出一般性的灵感与自信之后,就不该继续下去了。

思sampa

思考是实证智慧的利器。思考如何把你学到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之中,将自己的发现立即付诸使用,找到一个方法在实用的层次上将新知识应用起来。

修gompa

这是必须亲身体验的知识,唯一可做的就是将它付诸实行,开始对智慧进行禅修。破除自己处理情境的惯有模式,禅修至此产生效用


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

别的宗教总有一个“更高”的外在物。当我们谈到神邸或上帝时,我们依照自己的形象将他想像成更大、更崇高—我们自身的自我膨胀,就好像是从放大镜中看自己一样。我们仍在以二元的观点在思考:我在这里,他在那里,唯一的沟通就是向他求助。

而佛教是唯一一个认为靠自己就能成佛的宗教。佛陀是普通人,最终证悟成佛。每个人都可以。

所有这些,都是在自身之外寻求解决方案,佛教称之为“外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