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63课 复习、笔记、辅导、思考题

科判

“必定随顺他众”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1、释义及分层

(1)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承接上文,欢喜之因,难能可贵

遵循如是道理(上一颂:随喜他人的功德、演说赞叹别人的妙语)而行持的人,他人所作的一切善法也会成为自己欢喜之因,这种欢喜实在难能可贵,以价难买

(2)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实际中当如何行持?

因此应当依靠他人所做的功德自己安然地享受随喜的快乐。

2、本颂两种解释

(1) 我们所做所谓应成为自他欢喜之因

① 对比:做任何事

1) 世间人:成为自己欢喜之因

2) 大乘佛子:成为众生欢喜之因

(2) 我们应常处于欢喜快乐中,避免嫉妒嗔恨等不良心态。

① 萨迦班智达:知足少欲,最殊胜之乐(心中有一份欢喜,任何物质也无法替代)

② 如今现状:物质富足,生活奢靡,内心不快,愁眉苦脸,怨声载道

③ 世间公案:两位兄弟,上山砍柴,虎口救险,山神老人,为报救恩。

1) 大哥:财富,金戒指(点石成金),享尽荣华却痛苦不断

2) 小弟:安乐,风铃(扫除烦恼),生活简单但知足常乐

3、修行人的快乐与世间乐相比

对修行人而言,内心获得一些佛法的境界,是任何快乐都没办法比的

(1) 哪些境界呢?

① 菩提心

1) 摆脱无始以来的桎梏

2) 心甘情愿地舍弃自我

3) 全心全意地利益众生

4) 最终:相续中痛苦减少

② 更殊胜的境界

1) 大手印

2) 大圆满

3) 举例:米拉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多钦则尊者——不管身处何方,恒常处于喜悦之中,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2) 具体对比

① 世人认为的快乐:吃饱穿暖,无病无灾(马斯洛需求理论)——实际上并不究竟

② 修行人的快乐——究竟的快乐是有修行的境界

1) 哪些境界呢?上面提到的菩提心,大手印,大圆满,以及能够自他交换的境界。

4、内心若快乐,生活有意义

(1) 现代医学:身心相互作用

① 相由心生——心情快乐,身体不易衰老

(2) 举例:上师同学,心境淡然,常祈三宝,无事挂碍,一别数年,越发年轻。上师教诫:理应学他,不困烦恼。

5、内心若快乐,健康得长寿

(1) 教证

① 莎士比亚:快乐的人,活得很长久

② 《毗奈耶经》:人如果过得快乐,一定会有这种境界

(2) 教诫:应随喜而快乐,莫嫉妒而嗔恨

6、由嫉妒、生嗔恨

(1) 具体的表现: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① 吵吵闹闹,令人生厌

② 身带菱角,碰看不得

③ 心眼复杂,看不顺眼

(2) 如何对治:调伏自心

上师如意宝:“作为大乘修行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不要离开欢乐的气氛;不管与任何人交往,都要在不离欢喜的前提下和睦相处。”

7、不同人眼里对于快乐不同的定位

(1) 恩格斯:快乐是闲适的环境下看书

(2) 巴尔扎克:一边喝咖啡一边写作

(3) 邓丽君:大庭广众下唱歌

(4) 上师:享受佛法甘露,上师面前闻法

(5) 法王:年轻时在石渠求学。当时虽然吃穿各方面很缺,可每天在上师托嘎如意宝面前享受佛法的慈悲甘露,一生中再也没有比那时更快乐的时光了!

Q:为什么每个人眼里的快乐是不同的?为什么修行人眼里最快乐的事是在上师座下闻法的日子?消归自心,我们是否如何认为?是否珍惜这段时光?

8、总结

发了菩提心的人,一定要想到两件事情

(1) 因众生乐,故我快乐

(2) 知足少欲,利益众生,不惧违缘,无有顾虑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1、释义及分层

(1)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承接上颂,如是乐报

这样一来,自己今生中也不会有受用等损失衰败的遭遇,并且来世还会获得更大的快乐。

(2)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反之苦报

相反,如果对他人的功德生嗔,则依此过患所致即生也会闷闷不乐,极度苦恼,来世更会苦不堪言。

2、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1) 哪些乐呢?

① 暂时

1) 不堕恶趣

2) 转生人天善趣

② 究竟——圆满正觉果

(2) 随喜遇到艰难的对境随喜心起不来咋办?

① 答:平时需要,修行串习

1) 若无修行,做起来困难

2) 若常串习,心的力量,不可思议

② 举例说明:上师现身说法

1) 当时境界:上师读师范的时候,也经常因为自己嗔恨嫉妒心重的关系,看到逼自己学的好的就像害他打他。行动上也做了很多坏事

2) 如何转变?

a. 上师加持

b. 佛法教育

3) 对于我们的指导意义在于

不管当下是怎样的状态,一切都可以转变,只要开始行持正确的道路,对于凡夫而言,当下马上从根本上断除习气,在通达无我空性之前不可能,但是只要长期坚持,对治贪嗔等粗大烦恼,自相续也一定会有所转变

3、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1) 正反两方面论证——为什么说随喜了,没有贪嗔之心了,就会对今生没有任何损害,来世能得安乐之果?

① 正面:无贪无嗔,随喜赞叹,即是安住在正知正念的无忧烦恼的状态中

1) 即生:转为道用——发菩提心后,众乐为我乐,别人怎么样对我都无所谓,反正我已供养给众生了,他们怎么做都理所当然一切的所受皆为

2) 来世:因今世种下的善因,将来会成熟善果

② 反面:对他人的功德生起嗔心嫉妒是烦恼所摄的心态

1) 即生:苦恼痛苦

2) 来世:苦不堪言

③ 因为:如是因如是果

(2) 教证:

——对于别人的福德,我们没必要生嫉妒之心

① 汉地教言:“他家富贵因缘定,嫉什么?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

② 法王:“两个人若具有一些相同的功德,一人对另一人生嫉妒心、嗔恨心,不但对自己没有利益,反而是堕入恶趣之因。”

③ 《高僧传》公案:

1) 同门慧懿:悟性过人,戒律清净,辩才无碍,声名日增。

2) 道秀法师:年少出家,精于佛理,门徒云集,心怀妒忌,予以加害。一日出城,树下休息,顷刻变蛇。

3) 此乃真实事件——恶念果报,即生成熟,来世果报,更为悲惨。

(3) 如何正确如理人际关系?

① 应取:尽量发善心

② 应断:嗔恨嫉妒之心

③ 方法:恒时观察自相续,看能否随喜别人功德,

④ 尽量避免:

1) 毁谤

2) 毁坏别人功德

4、本科判归摄

(1) 中心思想:随顺他众

(2) 原则:为人处事(非原则性的事情),尽量随顺

(3) 具体行持:不要什么都跟别人对着干。

(4) 再次强调:随顺和合,非常重要!

科判

寅三、善行自己之事:

1、总义:说话、走路、看众生等,都要有一定的威仪。

2、比喻:就像世间人参军以后,原来许多不良行为必须要改变

3、意义:同样,我们没有发心之前,一些习气很不如法,现在学习了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以后,很多行为都要有所改变。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1、释义及分层

出语言谈时要称心如意,值得信任,并且相应场合,顺序相关,意义明确,令人悦意,远离贪嗔,声音柔和,多少适度。

2、为什么需要学习语言沟通技巧?

(1) 得之功德——此为方便

① 世间:人与人本就要沟通

② 出世间:

1) 弘法利生

2) 自己修行

(2) 失之过患:心中有好想法,表达适得其反,无法因材施教

(3) 学习内容:

① 方法

② 作用

③ 范围

④ 内容

3、出言当称意

(1) 重点:说的内容要符合对方心意,要互相信任

(2) 否则:说半天,对方当耳边风

(3) 关键:了解对方根基意乐

(4) 前行:打听对方背景信息,包括

① 职业

② 习性

③ 爱好

(5) 举例:说法第一之富楼那尊者——观机逗教

① 观待对境,见机说法(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② 语言善巧,并非欺骗,实为帮助,利益众生

(6) 总结:

① 目的——为得信赖(为了让别人愿意听你的话)

② 通过——与其交往(不交往,不结缘,如何度化众生?)

③ 前提——了解根基(不了解根基如何说其乐于听受的话?)

④ 方式——谈论方式(让人愉快,轻松的谈论方式)话题适机(找准机会,切入点)

4、义明语相关

(1) 义明:

① 取:主题鲜明、中心突出

② 断:东拉西扯,中心不明,不知所云

(2) 语相关

① 理应:意义、词句、语调,语言应关联,围绕主题

② 断:不能太离谱、太脱节。PS:跑题现象(本该讲这个内容的,跑火车到其他内容上去了)

5、悦意离贪嗔

(1) 悦意

① 取:语气柔和,令人舒服,生悦欢喜。

② 断:吵架骂人,刺耳难听,令人生厌,闭起耳朵,不愿再听

(2) 离贪嗔

① 断:不实语、粗语、妄语等六十四种语垢

1) 十地经,法集经:远离贪心、嗔心所引起的语言

6、语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境界

富有吸引,过耳不忘——修行好的人,有信心、有智慧、有慈悲心的人,说出来的话,意义深刻,回味无穷,利益自他,终生难忘。

(1) 修行好的人:无有贪嗔垢染,言语中皆为真理

(2) 凡夫人:内心充满污垢,引发之言无有干净,毫无实义,接触多了,产生种种烦恼痛苦,身心皆不舒服。

7、遣疑:我都上过大学,说话我懂,不削入行论也可以。

答:世间学校教材里见不到任何教你真正发心、说话、做人的道理。世间教材连小乘中注重威仪的内容难寻,更不用说是入行论这样的大乘教义了。

8、柔和调适中

(1) 柔和

① 取:柔和文雅之语,旁敲侧击,婉转。不用伤人心,能够说服别人

《亲友书》——蜂蜜般的美语

② 断:粗言恶语,看不惯就叭叭叭直接轰出去,不顾他人感受

(2) 调适中

① 取:音调适中,不高不低,不快不慢,不详不略

② 过患:

1) 说的少:不明白

2) 说的多:听的累

3) 说的慢:内容少

4) 说的快:听不清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1、释义及分层

(1)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我对众生,如何视之

看见众生时,不观过患或毫不虚伪以诚挚慈爱的表情而目视

(2)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众生于我,乃是福田

也应当念及依靠他们我才能成就佛道。

2、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1) 应取表情态度:

① 不观过患

② 毫不虚伪

③ 诚挚慈爱

(2) 所断:

① 区分贵贱

② 怒目而视

③ 嫌弃厌恶

(3) 举例对比:

① 真正有慈悲的人,即便对动物也很有爱心——珠峰上的瑜伽士救助濒危的小老鼠为例:尊重任何生命,视动物为朋友

② 有些人别说对动物,对人也态度不同——谄媚上者,鄙视下者。

③ 发菩提心之人——已经没有自己的事情了,应将一切众生视为父母

3、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遣疑——为什么只有依靠众生,我们才能成就佛道?

答:因大乘修行人

(1) 最初,发菩提心——“为度化众生愿成佛”,所依离不开众生

(2) 中间:六度万行

① 布施:以众生为对境

② 持戒:依靠众生而守持净戒

③ 安忍:没有众生的损害,一个人对谁修安忍?

④ 精进:为了要度化众生,而不是为自己

⑤ 禅定:远离外面一切愦闹,安住于利益众生的境界中

⑥ 智慧: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辨别利益众生最究竟的方便方法

⑦ 四摄法、四无量心,三十七道品,也不离众生

⑧ 最后:圆满正觉——以二十七种事业将众生安置于道和果上,所以任运自成的二十七种事业也不能离开众生

(3) 总结:皆需要依众生,六度圆满,方能成就

4、众生与佛的关系

(1) 实相而言:众生即佛

① 《六祖坛经》: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佛是觉悟的凡夫,凡夫是迷了的佛。

(2) 现相而言:凡夫地到佛地还有一定过程。

(3) 关键:这个修道(显宗:五道十地)的过程,离不开众生。

5、总结

窍诀——“众生就是父母,众生就是佛陀”

(1) 教证

① 《摄集经》:“趣入佛道者,应于诸众生,平等父母视。”

② 阿底峡尊者《菩萨宝鬘论》:“若见一切众生时,当发父母兄弟想。”

(2) 不应口头说说,而应真实认为众生即佛

(3) 应该把他看做是成佛的助缘,修行的方便。《入行论》63课 复习、笔记、辅导、思考题


生西法师  云之畔  2018-01-24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本课讲记笔记

科判



“必定随顺他众”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1、释义及分层

(1)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承接上文,欢喜之因,难能可贵

遵循如是道理(上一颂:随喜他人的功德、演说赞叹别人的妙语)而行持的人,他人所作的一切善法也会成为自己欢喜之因,这种欢喜实在难能可贵,以价难买

(2)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实际中当如何行持?

因此应当依靠他人所做的功德自己安然地享受随喜的快乐。


2、本颂两种解释

(1) 我们所做所谓应成为自他欢喜之因

① 对比:做任何事

1) 世间人:成为自己欢喜之因

2) 大乘佛子:成为众生欢喜之因

(2) 我们应常处于欢喜快乐中,避免嫉妒嗔恨等不良心态。

① 萨迦班智达:知足少欲,最殊胜之乐(心中有一份欢喜,任何物质也无法替代)

② 如今现状:物质富足,生活奢靡,内心不快,愁眉苦脸,怨声载道

③ 世间公案:两位兄弟,上山砍柴,虎口救险,山神老人,为报救恩。

1) 大哥:财富,金戒指(点石成金),享尽荣华却痛苦不断

2) 小弟:安乐,风铃(扫除烦恼),生活简单但知足常乐


3、修行人的快乐与世间乐相比

对修行人而言,内心获得一些佛法的境界,是任何快乐都没办法比的

(1) 哪些境界呢?

① 菩提心

1) 摆脱无始以来的桎梏

2) 心甘情愿地舍弃自我

3) 全心全意地利益众生

4) 最终:相续中痛苦减少

② 更殊胜的境界

1) 大手印

2) 大圆满

3) 举例:米拉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多钦则尊者——不管身处何方,恒常处于喜悦之中,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2) 具体对比

① 世人认为的快乐:吃饱穿暖,无病无灾(马斯洛需求理论)——实际上并不究竟

② 修行人的快乐——究竟的快乐是有修行的境界

1) 哪些境界呢?上面提到的菩提心,大手印,大圆满,以及能够自他交换的境界。


4、内心若快乐,生活有意义

(1) 现代医学:身心相互作用

① 相由心生——心情快乐,身体不易衰老

(2) 举例:上师同学,心境淡然,常祈三宝,无事挂碍,一别数年,越发年轻。上师教诫:理应学他,不困烦恼。


5、内心若快乐,健康得长寿

(1) 教证

① 莎士比亚:快乐的人,活得很长久

② 《毗奈耶经》:人如果过得快乐,一定会有这种境界

(2) 教诫:应随喜而快乐,莫嫉妒而嗔恨


6、由嫉妒、生嗔恨

(1) 具体的表现: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① 吵吵闹闹,令人生厌

② 身带菱角,碰看不得

③ 心眼复杂,看不顺眼

(2) 如何对治:调伏自心

上师如意宝:“作为大乘修行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不要离开欢乐的气氛;不管与任何人交往,都要在不离欢喜的前提下和睦相处。”


7、不同人眼里对于快乐不同的定位

(1) 恩格斯:快乐是闲适的环境下看书

(2) 巴尔扎克:一边喝咖啡一边写作

(3) 邓丽君:大庭广众下唱歌

(4) 上师:享受佛法甘露,上师面前闻法

(5) 法王:年轻时在石渠求学。当时虽然吃穿各方面很缺,可每天在上师托嘎如意宝面前享受佛法的慈悲甘露,一生中再也没有比那时更快乐的时光了!

Q:为什么每个人眼里的快乐是不同的?为什么修行人眼里最快乐的事是在上师座下闻法的日子?消归自心,我们是否如何认为?是否珍惜这段时光?


8、总结

发了菩提心的人,一定要想到两件事情

(1) 因众生乐,故我快乐

(2) 知足少欲,利益众生,不惧违缘,无有顾虑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1、释义及分层

(1)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承接上颂,如是乐报

这样一来,自己今生中也不会有受用等损失衰败的遭遇,并且来世还会获得更大的快乐。

(2)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反之苦报

相反,如果对他人的功德生嗔,则依此过患所致即生也会闷闷不乐,极度苦恼,来世更会苦不堪言。


2、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1) 哪些乐呢?

① 暂时

1) 不堕恶趣

2) 转生人天善趣

② 究竟——圆满正觉果

(2) 随喜遇到艰难的对境随喜心起不来咋办?

① 答:平时需要,修行串习

1) 若无修行,做起来困难

2) 若常串习,心的力量,不可思议

② 举例说明:上师现身说法

1) 当时境界:上师读师范的时候,也经常因为自己嗔恨嫉妒心重的关系,看到逼自己学的好的就像害他打他。行动上也做了很多坏事

2) 如何转变?

a. 上师加持

b. 佛法教育

3) 对于我们的指导意义在于

不管当下是怎样的状态,一切都可以转变,只要开始行持正确的道路,对于凡夫而言,当下马上从根本上断除习气,在通达无我空性之前不可能,但是只要长期坚持,对治贪嗔等粗大烦恼,自相续也一定会有所转变


3、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1) 正反两方面论证——为什么说随喜了,没有贪嗔之心了,就会对今生没有任何损害,来世能得安乐之果?

① 正面:无贪无嗔,随喜赞叹,即是安住在正知正念的无忧烦恼的状态中

1) 即生:转为道用——发菩提心后,众乐为我乐,别人怎么样对我都无所谓,反正我已供养给众生了,他们怎么做都理所当然一切的所受皆为

2) 来世:因今世种下的善因,将来会成熟善果

② 反面:对他人的功德生起嗔心嫉妒是烦恼所摄的心态

1) 即生:苦恼痛苦

2) 来世:苦不堪言

③ 因为:如是因如是果

(2) 教证:

——对于别人的福德,我们没必要生嫉妒之心

① 汉地教言:“他家富贵因缘定,嫉什么?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

② 法王:“两个人若具有一些相同的功德,一人对另一人生嫉妒心、嗔恨心,不但对自己没有利益,反而是堕入恶趣之因。”

③ 《高僧传》公案:

1) 同门慧懿:悟性过人,戒律清净,辩才无碍,声名日增。

2) 道秀法师:年少出家,精于佛理,门徒云集,心怀妒忌,予以加害。一日出城,树下休息,顷刻变蛇。

3) 此乃真实事件——恶念果报,即生成熟,来世果报,更为悲惨。

(3) 如何正确如理人际关系?

① 应取:尽量发善心

② 应断:嗔恨嫉妒之心

③ 方法:恒时观察自相续,看能否随喜别人功德,

④ 尽量避免:

1) 毁谤

2) 毁坏别人功德


4、本科判归摄

(1) 中心思想:随顺他众

(2) 原则:为人处事(非原则性的事情),尽量随顺

(3) 具体行持:不要什么都跟别人对着干。

(4) 再次强调:随顺和合,非常重要!

科判



寅三、善行自己之事:


1、总义:说话、走路、看众生等,都要有一定的威仪。


2、比喻:就像世间人参军以后,原来许多不良行为必须要改变


3、意义:同样,我们没有发心之前,一些习气很不如法,现在学习了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以后,很多行为都要有所改变。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1、释义及分层

出语言谈时要称心如意,值得信任,并且相应场合,顺序相关,意义明确,令人悦意,远离贪嗔,声音柔和,多少适度。


2、为什么需要学习语言沟通技巧?

(1) 得之功德——此为方便

① 世间:人与人本就要沟通

② 出世间:

1) 弘法利生

2) 自己修行

(2) 失之过患:心中有好想法,表达适得其反,无法因材施教

(3) 学习内容:

① 方法

② 作用

③ 范围

④ 内容


3、出言当称意

(1) 重点:说的内容要符合对方心意,要互相信任

(2) 否则:说半天,对方当耳边风

(3) 关键:了解对方根基意乐

(4) 前行:打听对方背景信息,包括

① 职业

② 习性

③ 爱好

(5) 举例:说法第一之富楼那尊者——观机逗教

① 观待对境,见机说法(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② 语言善巧,并非欺骗,实为帮助,利益众生

(6) 总结:

① 目的——为得信赖(为了让别人愿意听你的话)

② 通过——与其交往(不交往,不结缘,如何度化众生?)

③ 前提——了解根基(不了解根基如何说其乐于听受的话?)

④ 方式——谈论方式(让人愉快,轻松的谈论方式)话题适机(找准机会,切入点)


4、义明语相关

(1) 义明:

① 取:主题鲜明、中心突出

② 断:东拉西扯,中心不明,不知所云

(2) 语相关

① 理应:意义、词句、语调,语言应关联,围绕主题

② 断:不能太离谱、太脱节。PS:跑题现象(本该讲这个内容的,跑火车到其他内容上去了)


5、悦意离贪嗔

(1) 悦意

① 取:语气柔和,令人舒服,生悦欢喜。

② 断:吵架骂人,刺耳难听,令人生厌,闭起耳朵,不愿再听

(2) 离贪嗔

① 断:不实语、粗语、妄语等六十四种语垢

1) 十地经,法集经:远离贪心、嗔心所引起的语言


6、语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境界

富有吸引,过耳不忘——修行好的人,有信心、有智慧、有慈悲心的人,说出来的话,意义深刻,回味无穷,利益自他,终生难忘。

(1) 修行好的人:无有贪嗔垢染,言语中皆为真理

(2) 凡夫人:内心充满污垢,引发之言无有干净,毫无实义,接触多了,产生种种烦恼痛苦,身心皆不舒服。


7、遣疑:我都上过大学,说话我懂,不削入行论也可以。

答:世间学校教材里见不到任何教你真正发心、说话、做人的道理。世间教材连小乘中注重威仪的内容难寻,更不用说是入行论这样的大乘教义了。


8、柔和调适中

(1) 柔和

① 取:柔和文雅之语,旁敲侧击,婉转。不用伤人心,能够说服别人

《亲友书》——蜂蜜般的美语

② 断:粗言恶语,看不惯就叭叭叭直接轰出去,不顾他人感受

(2) 调适中

① 取:音调适中,不高不低,不快不慢,不详不略

② 过患:

1) 说的少:不明白

2) 说的多:听的累

3) 说的慢:内容少

4) 说的快:听不清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1、释义及分层

(1)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我对众生,如何视之

看见众生时,不观过患或毫不虚伪以诚挚慈爱的表情而目视

(2)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众生于我,乃是福田

也应当念及依靠他们我才能成就佛道。


2、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1) 应取表情态度:

① 不观过患

② 毫不虚伪

③ 诚挚慈爱

(2) 所断:

① 区分贵贱

② 怒目而视

③ 嫌弃厌恶

(3) 举例对比:

① 真正有慈悲的人,即便对动物也很有爱心——珠峰上的瑜伽士救助濒危的小老鼠为例:尊重任何生命,视动物为朋友

② 有些人别说对动物,对人也态度不同——谄媚上者,鄙视下者。

③ 发菩提心之人——已经没有自己的事情了,应将一切众生视为父母


3、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遣疑——为什么只有依靠众生,我们才能成就佛道?

答:因大乘修行人

(1) 最初,发菩提心——“为度化众生愿成佛”,所依离不开众生

(2) 中间:六度万行

① 布施:以众生为对境

② 持戒:依靠众生而守持净戒

③ 安忍:没有众生的损害,一个人对谁修安忍?

④ 精进:为了要度化众生,而不是为自己

⑤ 禅定:远离外面一切愦闹,安住于利益众生的境界中

⑥ 智慧: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辨别利益众生最究竟的方便方法

⑦ 四摄法、四无量心,三十七道品,也不离众生

⑧ 最后:圆满正觉——以二十七种事业将众生安置于道和果上,所以任运自成的二十七种事业也不能离开众生

(3) 总结:皆需要依众生,六度圆满,方能成就


4、众生与佛的关系

(1) 实相而言:众生即佛

① 《六祖坛经》: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佛是觉悟的凡夫,凡夫是迷了的佛。

(2) 现相而言:凡夫地到佛地还有一定过程。

(3) 关键:这个修道(显宗:五道十地)的过程,离不开众生。


5、总结

窍诀——“众生就是父母,众生就是佛陀”

(1) 教证

① 《摄集经》:“趣入佛道者,应于诸众生,平等父母视。”

② 阿底峡尊者《菩萨宝鬘论》:“若见一切众生时,当发父母兄弟想。”

(2) 不应口头说说,而应真实认为众生即佛

(3) 应该把他看做是成佛的助缘,修行的方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386评论 6 47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93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851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953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971评论 5 36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784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12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6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14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744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858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79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8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05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78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245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90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