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本课讲记笔记
科判
癸二(观后当控制)分三:一、中止非事;二、行持应事;三、修未如是行之对治。
子一(中止非事)分三:一、断除贪执散漫;二、断除无义之事;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
丑一、断除贪执散漫:
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
1、释义
当介入各种各样的闲言碎语、无稽之谈中或观赏神奇魔术等诸多精彩的节目时,应当断除对这些的贪执心。——应观之如幻如梦,不要对此耽著不舍。
2、广讲——总说
1)目标:大乘行人首先应学会随顺众生
2)原则:首先观察发心是否对众生有利
3)开许:若对众生有利,可以开许一些表面不如法行为
4)遮止:没有能力约束自心的凡夫,尽量断绝各种散乱的闲聊、娱乐、活动等
5)原因:没有能力控制自心,易被外境所转
6)危害: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
7)总结:
①一般最好不要接触这类外境,避免无义散乱
②实在无法避免,应以正知正念约束自己,不要耽着其中。
3、别说——两方面内容
1)不要贪执无义闲谈等散乱内容
①最好别谈:《君规教言论》公案:两位比丘,一路谈论,分手祝愿:“慎勿放逸”,两个魔鬼,未能加害。
——绮语散乱,邪魔易侵。谈论正法,非人难害。
Q:请分析为何其中一位皈依的魔鬼说他们讲了甚深的佛法,“慎勿放逸”有何甚深密意?
②你可以谈,别太执著
即使不得已要说闲话,最好也不好耽着它,并且不要视之为实有。
举例:
一、提起怨敌,怒不可遏
二、谈起感情,生起贪心
Q:请解释什么是实有(显而无自性)?
Q:请消归自心,谈论时,您对这些对境的执着程度有多少?
③如何观察
一、平时的语言是否有意义
二、对一些事物是否会耽着
2)若避免不了这些散乱对境,也要以正知念摄持。
①为什么不要去哪些对护心无利的烦恼外缘之对境场所?
答:作为凡夫,即使开始动机优秀,但是不要高估了自己的定力,若是遇到真正严厉的对境,因缘和合,就身不由己了。
比喻:
小孩子自控能力差,我们控制自心犹如小孩,能以正知念自己护持自相续的人很少。
②什么人可以做到在这些贪嗔对境里来去自由呢?
答:比如,最后有者——舍利子、目犍连。
Q:什么是最后有者?最后有者是凡夫嘛?最后有者为啥可以做到不为外境所转呢?
4、众生百态
1)现象(显现)
有些出家人或在家人,看电视连续剧的时候,整个身心非常投入,不吃不喝地一直盯着。
————“噢,不要说他是最后有者,就连修行人也不合格。”
2)实质(本质)
他们的心完全被对境的迷幻显现所控制,一点自由也没有。
如何对治?——佛子行:逢遇悦意对境时,视如夏季之彩虹,虽显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执佛子行。
5、再次回归——强调实修的重要性及如何实修
1)懂的入行论内容(Q:如何懂的?闻慧,思慧)
2)不停留在口头上(Q:如何行知合一?修慧)
3)不同场合,自觉串习(无论何时,何地,自发,意乐)——Q:请问大家背颂词了么?不背如何做到何时何地,遇到对境立马脑海中挑出颂词的内容意义并串习对治呢?
4)比喻:军人操练,实战能上,战胜敌方
意义:平时串习,对境能用,战胜烦恼
Q:为啥我还是老拿自己的习气没办法呢?上师的教言您用了么?开的药服了么?
6、教诫
1)学后应有所改变!
Q:如何改变?
2)若无改变,则
只有闻法功德,作用意义不大!
3)上师苦口婆心,讲的那么广,深入浅出,教证理证,比喻对比,功德过患,目的为啥?
——让大家去实修,改变相续,利益自他,成就解脱。
4)希望
①大家听完后不要随便应付。——Q:应付谁呢?
科判
丑二、断除无义之事: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1、释义
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进行挖地、割草、在地上画画等时,应当忆念如来所制定的不应做的那些学处,以惧怕违越佛制戒的心态立即予以放弃。
2、何时可开许?
有意义的挖地割草,如修经堂、造佛塔、建修行茅棚,以及在地面上画坛城、绘佛像等
——弘法利生、解脱利益相关
3、何时被遮止?
无意义的写写画画,在地上东挖一块、西挖一块
——弘法利生、解脱利益无关
4、遣疑——不能挖地割草,这是比丘守持的戒条,为什么在大乘佛教中也要遵守这些小乘戒律?”
答:
1)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别解脱戒是菩萨戒的基础。
2)违背如来教言,明知故犯——佛制罪
3)《涅槃经》:“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如果轻视如来教言,来世一定会成熟苦果(因果不虚)。
5、遣疑——佛陀为什么不让挖地呢?
答:
1)对众生解脱无有利益。
2)会伤害小虫、有情生命,造了杀业。
3)公案:
梁武帝误杀一位师父,师父临死前看破自己的因缘业报:一劫前,为一沙弥,挖地时,将以蚯蚓挖成两段。
——因果不虚,之前如何对待它(误杀),如今同样得受还。
6、因果不虚——自己造什么业肯定会亲身受报
教证:《百业经》:众生所造的业,不会成熟于外面的地水火风上,也不会成熟于其他相续中,而是成熟于自己的界蕴处。Q:界蕴?
7、忏悔
1)平时即使是行善法过程中,还是会有各种圣灵收到伤害,将来果报如何只有佛陀才能了知。
2)我们平时造了多少业,将来要如何偿还?——Q:以命抵命么?抵一辈子就够么?
3)如何清净这些无始以来的深重罪业?——忏悔。
4)如何忏悔?——金刚萨埵:嗡班杂儿萨埵吽
5)如何串习?——每天都要念,金萨法会更要念!
8、希望大家发愿
1)发愿内容: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宁舍生命也不故意杀害众生。
2)如是发愿的好处——有此决心,有何功德?
①过去至今——以前的杀生罪业也会得以清净
②从今往后——自相续中不会再有这种染污
科判
丑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1、释义
无论是身体要行动还是口中要讲话,首先都应当观察自心的动机,绝不能随烦恼所转,而应稳重如理奉行善法。
2、若身欲移动——身体需要前往哪里,之前观察
1)动机
2)意义
3)为私利?Or 为众利?
4)出世间利益?Or 世间利益?
3、或口欲出言——说话前观察
1)这话说好 or 不说好?
2)为众生 or 为自己?
3)后果善?Or 后果恶
4、标准——龙猛菩萨在《宝鬘论》“贪嗔痴所造的业为不善业”
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心
5、释疑——为什么有些人叫智者,有些人叫愚者?
1)智者
①因:随时正知念观心
②果:圆满
2)愚者
①因: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
②果:纵已誓承办,后宜思取舍
3)教诫
当学智者,无论身语,先观自心,而后行持
6、公案
1)麦祖弟子堪布律登,每次传讲佛法前,开篇偈——“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2)很多藏传佛教大德都用这个偈颂当开篇偈。
3)上师小时候,一位老出家人给上师念“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他的言行举止对我佛教方面的修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当时我自己感觉不到,现在回想起来,在佛法上他确实为我打下了坚实基础。
7、引申——小时候的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1)从小熏陶三宝佛法,种下善根,不易退转
2)三四十岁,遭遇违缘,皈依三宝,但因过去见解根深蒂固,习气难改,邪见种子,甚难断除。
8、总结
1)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
2)历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为什么修行如此成功?
答:常省自身,三门清净。
因:教证《无量寿经》:“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假如善于护持自己的心念,所作所为就会清净无染
3)鼓励
凡夫俗子,开始较难,坚持不懈,达此目标(清净污染)
9、窍诀
1)依止正士——有一定修行境界的导师。
——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依靠他们真实无伪、无我利他的教育,能引导无量众生趋入解脱妙道
2)如何调伏自心?
①他爱执对治我爱执——将利他范围扩大,菩提心不断推广
②实际行持——关爱世界,关心众生,扩大我所
③关键——文字通达,内心串习。
科判
寅二、广说:
下面广说当我们产生一些恶心时,应该如如不动,“如树安稳住”。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1、释义
无论发现自己在生贪心还是生嗔心的任何时候,言谈举止都应暂时中止由贪嗔引发的不善业,了知一切法无作而如树般安住于无作的状态中。
2、贪心——悦意对境
过患:毁坏戒律,堕入恶趣
3、嗔心——不悦意对境
过患:烧毁累劫所积累的福慧二资粮。
4、窍诀——贪嗔等境初生时,正知正念来压制。
上师如意宝:“假如你遇到悦意的对境,产生特别可怕的贪心,或者遇到不悦意的对境,生起非常猛厉的嗔恨心,在那个时候,你应忆念诸佛菩萨的教言,只要保持十分钟不动不言,就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发生。”
——窍诀:忆念三宝教言,保持十分不动,遣除不良后果。
5、举例说明
我们产生严重的烦恼时,务必要忍得了一时,这样才不会有大的过失
6、公案
1)对治贪心:
德育古鉴“不可不可”的故事——陈医生不邪淫的功德现世现报,即生中他儿子依靠这种阴德考上了“大学”,他自己也在千钧一发之际,忆起古德的教言而未失去良知,一生中清清白白,没有染上邪淫的罪业。
——以,当我们生起可怕的贪心时,一定要学会克制。
2)对治嗔心:
《旅途脚印》:有个人花五百两黄金买了一句教言:“缓一缓,再生气。想一想,再行动。”
——因为这句话没有错杀自己的母亲。五百两黄金岂能与妻子和母亲的性命相比!
7、总结
1)现状
世人愚昧,互相伤害,结怨生世,冤冤相报。
2)应取
若生烦恼,应稍缓和,如树安住,扎根大地,狂风暴雨,屹立不动。
8、窍诀
1)冲动是魔鬼!千万表冲动
2)忍无可忍,不是无需再忍,而是三思而后行
3)否则,后悔药是买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