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萌典给出的解释是推脱延误时间。在社会关系当中拖延已经成了社会的一个常态,经常会有人开玩笑说:哎呀,我的拖延症又在起作用了!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表象,比如你本来想着和某一个朋友电话联系却一直也没联系;比如纳税申报期是1号到15号,你总是会在最后的15号之前才完成;比如我知道我今天应该完成复习数学的第一套二套试卷,可是我却沉迷在电视中迟迟不想动手,最后有可能是草率完成也有可能是放弃不做了。
拖延的根源是什么呢?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社会无论何时别人都期待你有完美的表现面对这么大的压力我们无法及时面对!”在现代社会的匆忙步伐中,在事事高标准严要求当中很多人,躲进了拖延的避风港,以为拖延或者是不做就可以逃避哪里出现了问题。
事实上很多拖延行为最早是发生在学校里,虽然努力提高在做题、演讲或者注意力方面的技能,但是还是没有得到彻底放松,为了避免让别人发现这些缺陷,拖延就可能成为掩盖自己弱项的一个心理策略。拖延给了你在教室里不会当众出丑的保护。老师最多说:我希望你多努力一点。但绝不会说:你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拖延者的信条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为安全。
没有什么事我无法做到的。
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它就根本不值得去做。
我必须避开挑战。
如果我成功,就会有人受到伤害。
如果这次我做得更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做的很好。
按照别人的规定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人们不会喜欢我的。
总有一个正确答案我将一直等待直到发现它。
解读下来很多条信条和完美主义有关。
完美主义通常对自己期待过高、不够现实,想要每件事都做得非常出色。在他们看来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而我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说我的能力越强我的自我价值感越高;我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个人价值。简单表述就是“我表现好,表示我很有能力,所以我喜欢自己”或者说“我表现不好,表示我没有能力,所以我对自己的感觉很糟”。
优秀不用努力:完美主义者相信对一个真正出色的人来说,事情即使再困难也应该手到擒来、易如反掌。以这种不可能实现的标准,还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把事情做完,面对这样的处境,多半会选择拖延。
一切都要自己来:完美主义者常常认为一切事情都应该自己来做一方面任何求助都是软弱的标志,另一方面完美主义者通常不放心别人完成的事情能够达到自己的标准。但是事实上不可能每个事情都亲力亲为,最终也走向了拖延。
总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拖延者相信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而在找到这个办法之前通常是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也不承担任何责任。与其冒着做出错误决定的风险,不如什么也不做。完美主义者害怕一般一旦做出错误的决定,就会小看自己,无法忍受到时候的后悔、自责的痛苦。
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可以认清这样一个现实:我们既不是全知的,也不是全能的,即便我们的父母也是一样。所以有机会我们就开始做,即便不是全对,至少也离我们的目标会更进一步。
无法忍受失败:表面上看很多拖延者都不是争强好胜的人,一直在拖拖拉拉,不在状态。他们喜欢在自己的轨道上做事。实际上对竞争的不感兴趣掩盖了他们真实的感觉:竞争是危险的,因为没有胜出就意味着失败了,而失败意味着一无是处,如果不用真正的参与到竞争中,那就不会失败。而拖延无疑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方式,保护了所谓的自我和自尊。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带着这种观念去制定目标会让目标制定者一下子想到所有事情,过程当中的很多原因会让他变得沮丧,比如说:没有完成起初设定的每一件事情,没有按原计划来做事情,虽然做完了但是不够完美,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
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德威克):
固定心态认为:智力和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定不变的。成功不过就是要证明你的能力,证明你是聪明的、有才干的。每一次表现都会看成对能力的一次定论性的衡量,而对失败的恐惧就是这样从固定心态当中衍生出来的。拖延可以将人从导致失败的风险中保护起来,避免承受“他不能胜任的一次人生的判决”。
成长心态认为: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努力工作,你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聪明、更优秀。其实昨天并不重要,今天也没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更充实,可以提升自己。当下的表现并不能反映我们的个人价值,重要的是在过程当中学到了什么?对什么感到兴奋?提升了什么?结果只是一个背景而已,能力也不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是可以变化和发展的。其实我们没有什么需要证明!每一个表现只是目前的一种状况,是随时可以调整和改变的。
另外拖延也可能是一场战争,一场弱势群体争夺自己控制权的战争,比如BOSS交代的工作,比如父母布置的功课,利用拖延宣告自己获得控制权的感受。
此外拖延还和身体状况有关,比如执行功能障碍、注意力缺失紊乱、抑郁、焦虑、紧张和睡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