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悠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交河故城坐落于吐鲁番市西南约10公里处,因两河冲刷形成约47万m²的天然黄土高地,人们依此筑城。它已存在2000多年,最早由印欧人种的车师人于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间建造。因其地理位置关键,成为汉与匈奴争夺的焦点,汉武帝“五次远征车师”,实则是争夺车师控制权。
南北朝和唐朝时,古城达到鼎盛。640年,唐平定高昌国后,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790年,被吐蕃攻陷。此后,它又被匈奴、回鹘等势力轮番控制,却始终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直至明清时期才逐渐荒废,算来城市存在了1600年之久。与如今诸多名不副实的重建古镇不同,交河故城是当之无愧的历史遗址,漫步其中,仿佛能亲身触摸到古文明的脉搏。
二、巧夺天工,减土建筑造就独特风貌
交河故城采用的是减土建筑法,并非夯土建筑,而是从原有高地上一寸寸挖掘出居住地。这种方式虽看似笨拙麻烦,却异常结实,因为当地土质坚硬且有粘性,坚固程度堪比砖块。也正因如此,形成了城市向下建造的独特风格,高层建筑可达6 - 7米。最初是一层建筑,随着不断向下挖土,逐渐形成多层,下层建筑的年代也更近。
三、军事为重,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地
吐鲁番地理位置绝佳,是汉人进入南疆以及匈奴民族南下的必经之处。贸易的繁荣让交河故城宛如高速收费站,成为东西贸易交流的聚集地。但富庶之地易遭觊觎,军事防务便成重中之重。
城市呈柳叶形,南北长1650米,东西最宽处300米,包含民居、官署、寺院等,南部是活人生活区,北部为墓葬区,更添几分神秘。城中有贯穿全城的大路和若干小路,令人惊讶的是,城中大道两侧高达4 - 5米的墙面上竟无任何门窗。这源于军事防御需求,整座城位于两条河流中间,居高临下20 - 30米,形成天然护城河与城池。虽无完善攻防系统,可敌人进入主道时,两侧部族能依托主路城墙自上而下攻击。
城墙中的箭簇、古井里大量残缺的尸骨(有的仅半个尸身),似乎都在诉说着昔日巷战的惨烈,推测是屠城的入侵者所为。城中部分土墙被烧成红色甚至红褐色,应是战争中火攻的痕迹,而土建经火烧仍能屹立,或许是其建筑的一大优势。有人猜想这种土建耐不耐水,据专家测试,此地泥土略粘,雨后会有变化,但经太阳晒后能很快恢复,也不知古时战争家们是否曾想过借大雨来攻夺城市。
陆上丝绸之路曾让交河故城兴起繁荣,可随着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它逐步衰败,如今仅余一座古城,让人不禁为它曾经的辉煌而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