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写日记的时候,偶然间翻到了2022年12月21日写的一篇日记——“科学与迷信”。正好作为今天的写作话题,与大家分享。
首先先来解释下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迷信”?
“迷信”的对象是指人,而不是事物本身。“迷信”两个字的概念可以拆开解读,“迷信”二字中的“迷”字是指对某类事热爱、痴迷达到的程度,这种程度是不易被转移的;对某类事热爱、痴迷达到了深信的程度且这种程度不易被动摇的称之为“信”。而“迷信”的最终解释为对某类事痴迷地相信程度达到致深状态,甚至对此信到超乎自然法则的地步也不为之动摇的状态。另外“迷信”与“信仰”的两种概念是不同的。信仰是指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坚定不移的相信。
什么是“科学”?
“科学”的对象是指事物本身而不是指人。“科学”是在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下,人类对自然了解、认知的某种领域达到某种程度上的证实、推理、论证的成果,且这个成果只适用于某一历史阶段。“科学”也是人类认知自然的一种方法。
综上,现在我们至少应该明白“迷信”与“科学”两者所指向的对象是不同的。
“科学”具有历史阶段性
“科学”是受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唯物的产物(而时至今日唯物派与唯心派仍没有赢家彻底胜出),凡在当下是“科学的”,未来一定再会被“科学”证明其当时是“不科学的”。这就是“科学”的本质,在不断否定自身为前提的条件下不断发展与更新的。
华夏文明向来就不缺少“科学”的发明,伏羲时代就存在当时最科学的一套了解自然的方法——伏羲八卦。我相信当时的人们对伏羲八卦的相信程度不亚于我们现在对九九乘法表的深信程度,我们不曾对九九乘法表有过质疑。当然当时可能还没有发明出“科学”这个概念,如果现在你问伏羲,你的方法是科学的吗?我想伏羲的回答是肯定的。伏羲也不会想到几千年后的今人会把他的方法视作“迷信”。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不再一 一列举。
就现在的“科学”而言,我更愿意将其归属为“宗教”类,一种名为科学的“宗教”。这个新型“宗教”的教徒正以其他宗教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迅速膨胀,在百年的时间里遍布全球每个角落,正在以“全新的”(唯物)方法诠释着对自然的认知。
由此可知过去的科学与现在的科学都是对自然认知的方法,是认知的一种手段,只不过现在的信奉科学“宗教”的教徒们不再承认过去的科学了而已,并嫌弃的称它为“迷信”。我们已经知道了“迷信”的对象是指人,而不是事物本身;“科学”的对象是指事物本身而非指人,其实过度的相信科学就是一种迷信的体现。那么接下来的结论希望读者自己去写在评论区。
单就实现的价值而言,“科学”的作用更注重的物质层面,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的是更加便利的生活体验,这是我们已深刻感受到的。但在带来飞跃般便利的背后,更多的是无法得到解决的副作用,如核威胁、人工智能取代论、新型病毒、网络毒瘤、食品健康、全行业安全问题、各种污染问题、价值观问题、道德败坏问题等等等等。这些问题日渐暴露后,至今的发展趋势不是更易解决,而是日趋复杂化的。这些问题往往是不可逆的,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亦不可逆。一方面是不可逆的每况日下的副作用,另一方面是为数不多的物质便利,究竟孰轻孰重是理性的我们值得深思的。
做为有思想有追求真理人格的我们,应尽可能的跳出当下背景去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这样眼会愈明心会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