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很有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有名的“钱学森之问”。
那么时间过去这么久了,我们似乎也一直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最近,华为老总任正非也感慨,中国要超过美国,必然是教育上的竞争,从技术掌控方面就很能说明这个事实。华为因为美国供应限制,只得拿出自己的“备胎”方案,硬着头皮上,这也是一种绝处逢生的蜕变,应该是好事。
为什么我们的技术达不到,为什么我们要受制于人?钱老在1995年就给一批国内的著名科学家写过一封信,在信中钱学森问道:“毛主席要我们创新,我们做到了吗?”他提到在6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突破:物理学的“层子”理论先于“夸克”理论,率先人工合成胰岛素,成功实现氢弹引爆,成功解决大推力液体燃料、氧化剂火箭发动机燃烧稳定问题,还有一些其他成就等。那么现今(1995年)为什么还没有重要创新呢?钱老说道,那是因为我们太迷信洋人了,胆子太小了!
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人才之所以缺乏,关键还是在教育,我们这几十年的教育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从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进入正轨,但是一直以来却延续的是前苏联的模式,是为了适应工业化时代大批量定制人才的需要,培养的仿佛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学生没有积极的创造意识和独立自主的批判精神,一切都是按照课本学习,以成绩评定为标准。
这种教育方式显然是有积极意义,是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长远看来,特别是当我们社会进入智能时代和信息时代,更加需要人的创造性,教育必须要走到前面,至少要有一部分走到前面去,整个国家也才能有希望,有未来,可以引领我们走向世界前列。
我们一个民族需要创新,创新的根源恰在于我们的教育,在于我们的每一个中小学老师,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类推法,从细小处着手改变就可能发生。现代我们教育最缺乏的无非就是我们老祖宗的经典智慧,现代科学技术教育是完全按照西方的分科之学教育,把我们这一代人完全与老祖宗隔绝了,一切都跟在别人屁股后头,即使学得再好,也不过是追步西方,又有什么优势可言呢?
我们的文化不是没有优势,在于我们本身如何加以运用,现代的分科之学最为弊端的便是把人隔离开来,一切以物质作为目的,一切研究也只剩躯壳没有实质。我们懂得很多知识,但是天下的知识那么多,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知识海洋当中,这不是迷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