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器:月晓在群里的反馈
呜,今早听了两位的学术交流,我的感受是,你们是怎么了。我觉得老大说的很清楚(但宁琳姐听了好久才理解老大说什么),宁琳姐也表达的很明白(但老大反驳的时候,第一次的表达大多不大清楚),然后,你们彼此营造的氛围,额……,好混乱。@易仁永澄 @宁琳
我的解释:
系统1在接收到信息之后,迅速做出模式识别,这段话是我能理解的,而且跟我对早上对话的判断基本一致,所以没有惊讶,迅速对这段话进行了解释(为了一致性和连贯性的需求):我想他们彼此理解的混乱,是因为他们都站在自己的范畴内去看待对方的逻辑世界,边界没有打开,所以不能很好表达清楚。通过这样的解释后,自己的认知达到放松,心理产生了满足感。
解释结果:
肯定了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这种交流营造出了一种混乱的氛围,他们彼此之间的还没有真正理解对方。
但就在同时,内心有另一个声音响起,如果站在觉察者的视角去看这件事情,是什么样子?我的解释说得通吗?有经过验证码?系统1给出的解释真的可靠吗?老大和宁琳到底是怎么想得呢?我认为的混乱,在他们看来是混乱吗?
宁琳很快给出了反馈:
@275-上海-月晓 谢谢月晓,意识到在晨读进行这种交流需要斟酌,我下次注意。但这种交流状态目前是常态。整个过程如下:1.以自己对某事的理解为基础,先找到双方差异点 。2.尝试对这个点达成共识。3.再扩大范围,自洽验证。4.遇到不自洽的地方重复1,直到达到双方完全自洽,形成心理表征。 由于结构图本身对理解有验证作用,跑不通就等同于没理解,提升了对理解的要求。所以完全自洽的过程是相当反复的。就出现了早上的情况。
这是宁琳在交流过程中的实际的心理表征,而我感受的所谓混乱其实只是寻求自洽的一个反复验证的过程。与我最开始的解释相比,系统1的直觉反应是他们彼此不理解,所以造成混乱,而实际上他们是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造成的混乱感。这完全是两回事情。
由此,可以看出,系统1总是倾向于快速给出问题的答案,以达到最低能耗,最快的认知放松。但如果拥有比较强的觉察意识,系统2就会及时启动对系统1的答案进行审核判断,只有在系统2的干预下,才更可能发现系统1的漏洞和错误,才可能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更新,从而更正确的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