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西南边疆的一个叫鹧鸪岭的山村里,有个姓阮的穷苦人家,父亲阮惠,母亲闫氏,儿子阮高飞,一家三口住在村边的山下,过着清贫的日子。
阮高飞十六岁时,行为活跃,聪明懂事。
他常常想,怎么才能使家庭的生活好起来呢?
一次,他在路边捡到一个碎银,就想用这个碎银给阴阳先生算算自己的命,他走到阴阳先生的摊位处坐了下来,说出想赚积家财的愿望。
阴阳先生问了他出生年月日,得出三个地支的吉数,就对他说:“年轻人,从你出生的年月日中,有辰寅未三个吉数,你是个很有运气的人,你的初运就要到来。”
“大概什么时候?”
“你今年十六岁,根据你的手相来看,五月必有一运,你要把握好。”听了这话,阮高飞给了碎银,谢过先生就离去了。
回到家里,他把阴阳先生的话放在心上,看看是否真的给他带来运气。
五月中旬的一天早上,他在山上打柴时,发现一窝小猪崽,他数了数,足足有二十头,没有母猪在,它们正饿得嗷嗷乱叫。
他想:这一定是哪家的猪走失在野外生下的宝宝。
他想办法把小猪带回家,与家人一起护理这些小猪,把它们养活下来。
两个月后,小猪崽慢慢地长大,它们的食量变大了,他家多种了一些蔬菜,用老菜叶加米糠煮成潲水喂猪,猪长得更快,它们一头头长成了二三十斤的小猪,可以出卖了,村里人把这样的小猪叫做猪口。他家只留下两头猪口,一头养作母猪,一头养作大肉猪,其余的十八头猪口用来出卖,换来了第一笔银两。
阮高飞想:阴阳先生说我五月有一运,也许这群小猪就是我的运气,我得好好珍惜,以后要积极努力,在养猪这条路上下功夫。
在鹧鸪岭村相邻有个竹根村,村里有户沈姓人家,家有四口人,女儿沈小薇今年十六岁。阮惠看中了沈小薇,想托媒人给她做媒嫁给他的儿子阮高飞。
沈小薇的父亲沈奇身体不好,家庭的重担落在母亲连英身上。连英种田种地,每天为两顿稀饭而劳累奔波,生活拮据,沈小薇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要为母亲分担压力,想办法给家庭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就因为这样,她父母暂时不考虑女儿的终身大事。
沈小薇知道阮高飞家养猪有了奔头,她考虑养鸡,也许会在一年里家庭有转机。
她家原有三只母鸡和一只公鸡,就靠母鸡下蛋孵小鸡繁殖,每只母鸡一次生二十只鸡蛋左右,三只母鸡最多生下六十只鸡蛋,计划不吃鸡蛋,就只六十只,父母有点犯难了。
阮高飞知道后,他说服父亲帮助她家一把。阮惠就买了一百只小鸡给沈家送去,沈家人万分感激阮家的恩惠。
这样就用不到家庭的鸡蛋,从而减轻了沈家的负担。
以后,沈小薇专心护养这群小鸡。半年后,小鸡长大出栏了,买得了好价钱,沈小薇又买回了两百只小鸡,在她悉心呵护下,小鸡慢慢长大起来。
却说阮高飞把眼光放得更远,他买回了一些家禽,养活着可以常常吃到禽肉,吃不完的可以出卖,改善生活品质。
在山边的一个田垌里,山下田角处有块一亩多的稻田,田边有个深水洼连着稻田,出了水洼就是山脚,在那里,人们常常见到毒蛇出没,也曾见过有大蟒蛇从田里爬出来,更可怕的是,曾有个村民在那里被眼镜蛇咬伤,回到家不治而死。那块稻田的主人不敢再种那块田,只好放弃不要,没人敢种,因而荒废了两年多。
阮高飞不怕,他说服父亲种那块稻田,父亲答应了。
下一年,通过耕田犁地田,种上了秧苗,这无疑是上天在帮助他家,不想奋进都不行。
在这个田垌附近的山上,有一条时令小溪,雨水丰盛时期,溪水从山顶流下,流入山下的小水沟里。没有雨水时,溪水断流,留下一个个水洼,每个水洼里往往会有一两条大鲶鱼或斑星鱼。
适逢到了山溪断流之时,阮高飞和父亲一起给那块稻田除草施肥后,便沿着小溪上山抓鱼,他俩拿来戽斗,把第一个水洼的水戽干,抓到两条大斑星鱼,再戽第二个水洼,捕获一条大鲶鱼,一路上去戽了好几个水洼,抓捕到十几条大斑星鱼和大鲶鱼,十天都吃不完,他俩乐开了花。
下次天雨来时,小溪哗啦啦地流着水,又有斑星鱼和鲶鱼游上来,这样,水洼里就有永远抓不完的鱼。
两个月后,一次天旱时,小溪又断流了,阮高飞又和父亲一道上山抓鱼,他俩在山顶处的一个水洼里抓鱼时,有两个摘扫把枝的女孩从那里走过,她俩停下来看他俩捉鱼,阮高飞朝她俩看去,一大一小,大的那个长得俊俏伶俐,约十七八岁,两个眼睛水灵灵的,脸上挂满了善意;小的那个约十三四岁,长相很像大的那个,也许是两姐妹。
她俩看到竹篓里抓到好几条大鱼,便异口同声地说:“哎呀,抓到真大的鱼!”
阮高飞借机问她俩说:“摘得那么多扫把枝,请问小妹妹是哪里人?”
大的那个回答说:“我俩是箪竹麓村人,是两姐妹。”
“贵姓,怎么称呼?”
“姓黄,我是姐姐,排行老三,村里人叫我三姐。”大的那个回答说:“她是小妹,叫四妹。”
听了三姐的话,阮高飞自我介绍说:“我是鹧鸪岭村人,我俩是父子,我名叫阮高飞,今年十七岁了。”说毕,他看了看三姐。
三姐回看他一眼,脸呈羞涩,变得红了起来。
这时四妹说:“姐,我们走吧!”
只听阮惠说:“等等!”说毕,他从竹篓里抓起两条大斑星鱼,用一条竹篾串住鱼腮,把鱼牢串在篾的中央,用手抓住篾的两头,弄弯接对打了个扣,成了一个圆形,一手抓住圆形的顶部,把挂在竹篾上的鱼提起来,他走上前去,把鱼送给四妹。
四妹看了看三姐,阮惠说:“要吧,拿回去吃到一顿鱼餐了。”
三姐看了看阮高飞,高飞说:“拿去吧,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三姐对阮惠说:“谢谢叔叔!”四妹接过了鱼,姐妹俩离去了。
一个月后,一个从箪竹麓来的媒人走进阮惠家,要给他儿子阮高飞做媒,说箪竹麓村黄家有个女儿叫黄三姐,年已十七要嫁人,不知阮家有没有这个意愿。
阮惠回答说,这事待他家考虑过再给她答复。
媒人走后,阮高飞回到家,阮惠把媒人来做媒的事告诉给他。
阮高飞自从那次在山上见过黄三姐后,通过接触,感觉她是个很有教养、心地善良的女孩,打心里喜欢她,但又考虑到竹根村的沈小薇,沈家没有表示与阮家做亲家,不知道沈小薇是否愿意与他相好,一时定不下来。
却说沈小薇家,护养两百只鸡又长大了。
次年夏天,出卖鸡后,有了本钱,她要扩充养殖基地,家里买回了一百只小鸡,三十只小鸭子,十只小鹅,一头小猪。
护理好庄稼地,那也是家里禽畜的食物来源之一。
村边有一片荒野,沈小薇说服父母,要开荒试种芋头,父母同意,小薇就和母亲一起去开垦,挖了三分地,种上芋头,芋头长得绿油油的。村里人看到小薇家开垦种植成功,便纷纷效仿,各家拓地几分,把原来的荒地变成了一片新的庄稼地。
小薇的父亲沈奇原来是个酒瘪,天天都要喝上一两斤白酒,那怕只送花生米也能喝上一两碗,把家财都吃光了,还染上一身病,幸亏女儿小薇担当起这个家,才有了转机。
正因为这样,小薇暂未考虑婚姻大事,可是,爱的波澜总是不会平静的。
却说箪竹麓村那边,黄三姐家原是村里的上户,有些田地,家庭经济还算不错,可是到了她这一代,父亲是个好吃懒做的人,不会利用家庭的资源,把家财败光了。
黄三姐是儿女中最大的一个,她聪明懂事,有经济头脑,愿意挑起家庭重担。
她家有一片竹林,公公婆婆那一辈人利用竹子做些编织,可现在的父母嫌活儿太累,撒手不干了。
黄三姐说服父母重操旧业,在她带动下,一家人编织多种容器,如箩箪、篓子、笠帽、簸箕、锅盖等等。
山上有许多扫把根,摘来做扫把,与竹器一起出卖,换取银两。
此外适量养禽畜,盘活庄稼地,多种收益较大的作物,生活好转起来。
上次在山上邂逅了阮高飞,他的行为表现令她刷出爱的火花。通过多方了解,得知他家的情况,敢于向他递出爱的橄榄枝,得到回音是让她等待回答。
她了解他的难处,十天后,她叫堂姐跟随媒人到他家再次说媒。
这次,阮高飞家杀鸡炖肉招待她俩。
饭后喝茶时,堂姐对阮高飞说:“据我们了解,竹根村的沈小薇家,她的父亲沈奇早年是我们村里滕七叔的酒友,他俩曾经许下诺言,两家结亲,让沈家的女儿沈小薇嫁给滕家的儿子滕星。那滕星一表人才,是个有出息的儿子,这就是沈家对你左右为难的真实情况。”
“谢谢你的提醒,我会考虑的。”阮高飞说:“回去叫三妹开开心心,前景越来越广阔。”
她俩走后,阮惠对沈家进行了解,果然,堂姐说的是真的,阮高飞只好放弃等待,答应和黄三姐相好。
下一年秋天,阮高飞和黄三妹皆十八岁了,他俩走到一起。
沈小薇才如梦初醒,本来她想在她十九岁时,说服父亲让她嫁给阮高飞,谁知阮高飞已与黄三姐比翼双飞了。
暗恋的人走了,她掩盖不住内心的痛苦。她想,也许以前没有向他表白对他的感情是一种错过,但现在已经无法挽回了,只好慢慢地把他淡忘。
一年后,沈小薇听从父亲的安排,嫁给了滕星。
阮高飞和黄三妹结婚后,他俩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力推双方家庭的经济发展,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阮高飞和黄三姐不忘滕星和沈小薇他俩,两对伴侣毫不拘束,互相畅谈,交流经验,力求使家庭走上上户之路,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