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意义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群体,农民安居乐业事关农民生活和整个社会稳定。

中国农业承载人口过多,农业发展根本出路之一在于减少农民。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城市的流动。

方式主要有两种:

  • 部门转移: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
  • 空间转移: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一 一般规律

  1. 农业劳动力与社会劳动力比重缓慢下降
    具体表现:
  • 人均GNP$300以下:农业劳动力与社会劳动力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一般在2/3以上
  • 人均GNP$8002500:农业劳动力与社会劳动力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一般在50%1/3
  • 人均GNP$25005000:农业劳动力与社会劳动力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一般在1/310%
  • 人均GNP$5000以上:农业劳动力与社会劳动力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一般在10%以下
  1.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速度就快;
    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力就会减弱,转移的速度就慢;

  2. 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变化趋势:

  •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减小
  • 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减小

中国出现的问题原因

  • 农民工自身问题
  • 产业结构失衡:中国产业比重仍偏向低端市场、劳动密集型为主,可供高教育层次人才选择的企业数量、岗位不多,存在结构问题。
  • 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区隔之下,城市化劳动力难以进城扎根的表征,是新生代民工权利意识的觉醒和东中西、城乡区域经济差距缩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刘易斯拐点

(不涨工资招不到人)

刘易斯模式

1954年,刘易斯在《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式。

  • 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先进但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庞大但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
  • 传统农业部门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存在
  • 由于工农业间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 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 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
  • 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扩张,传统农业部门则为此提供丰富、廉价的“无限劳动供给”。

不足之处

  • 仅强调现代工业部门扩张,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 按这个模式,只要存在现行收入<工业工资水平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
    • ……
  • 它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扩大成正比例,现代工业部门劳动与资本比例始终不变,资本积累加快,工业部门扩大加快、新就业机会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可畅通无阻地流入工业部门。
    • 然而工业部门扩大在生产时,往往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采用,以至于就业机会增速<资本积累速度,从而流入城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部分不能获得岗位。
  • 该模式假定农村有剩余劳动力,同时城市不存在失业
    • 与发展中国家实际不符(有失业人口)
  • 该模式假定工资水平不变。
    • 实际上,随现代工业部门扩张,城市工资必然上涨

进一步讨论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两个阶段:

  • 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
  • 劳动力短缺阶段

1972《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提出两个转折点:

  • 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即前面的刘易斯拐点
  • 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即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时,意味着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已形成,整个经济——包括劳动力配置——完全商品化,经济发展将结束二元化,开始转化为新古典学派的一元经济状态,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到来。

(图见上)

固定工资:

W(I)=VMP=MPP(I)·P

W(A)=VMP=MPP(A)·P

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上升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点在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模式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

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诅咒”

人口诅咒:当我们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

面对刘易斯拐点的政策选择
  • 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吸纳剩余劳动力
  •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 鼓励引导新的劳工关系
  • 给农民工以城市公民待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你有故事也有酒,带着妹子咱就走。
    李小竹子阅读 1,456评论 0 0
  • 昨日一时的贪玩换了今日一天的头疼,越来越差的睡眠质量,早早地醒来,闭着眼睛各种念头快进慢出,浪费时间浪费脑子,有本...
    兮兮0225阅读 949评论 1 0
  • 这是一架由加州湾区飞往德州奥斯汀的飞机。飞机拉起后刚刚平飞,机长就打开麦克风,用那经揉捏加工,但悦耳动听到讨厌的声...
    土不疋虫阅读 4,377评论 0 0
  • 很多人在走完一生的时候总是力图想看看自己的人生有没有遗憾,希望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岔道口是不是都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呼啦圈圈111阅读 1,540评论 0 0
  • 当然是奶够不够吃! 2017年11月3日 好一个周五 天气晴 今天带阿正去洗澡,前面的小姑娘从开始脱衣服哭到结...
    嗨皮姚阅读 4,624评论 3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