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意义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群体,农民安居乐业事关农民生活和整个社会稳定。
中国农业承载人口过多,农业发展根本出路之一在于减少农民。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城市的流动。
方式主要有两种:
- 部门转移: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
- 空间转移: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一 一般规律
- 农业劳动力与社会劳动力比重缓慢下降
具体表现:
- 人均GNP$300以下:农业劳动力与社会劳动力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一般在2/3以上
- 人均GNP$8002500:农业劳动力与社会劳动力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一般在50%1/3
- 人均GNP$25005000:农业劳动力与社会劳动力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一般在1/310%
- 人均GNP$5000以上:农业劳动力与社会劳动力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一般在10%以下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速度就快;
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力就会减弱,转移的速度就慢;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变化趋势:
-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减小
- 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减小
中国出现的问题原因
- 农民工自身问题
- 产业结构失衡:中国产业比重仍偏向低端市场、劳动密集型为主,可供高教育层次人才选择的企业数量、岗位不多,存在结构问题。
- 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区隔之下,城市化劳动力难以进城扎根的表征,是新生代民工权利意识的觉醒和东中西、城乡区域经济差距缩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不涨工资招不到人)
刘易斯模式
1954年,刘易斯在《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式。
- 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先进但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庞大但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
- 传统农业部门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存在
- 由于工农业间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 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 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
- 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扩张,传统农业部门则为此提供丰富、廉价的“无限劳动供给”。
不足之处
- 仅强调现代工业部门扩张,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 按这个模式,只要存在现行收入<工业工资水平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
- ……
- 它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扩大成正比例,现代工业部门劳动与资本比例始终不变,资本积累加快,工业部门扩大加快、新就业机会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可畅通无阻地流入工业部门。
- 然而工业部门扩大在生产时,往往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采用,以至于就业机会增速<资本积累速度,从而流入城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部分不能获得岗位。
- 该模式假定农村有剩余劳动力,同时城市不存在失业
- 与发展中国家实际不符(有失业人口)
- 该模式假定工资水平不变。
- 实际上,随现代工业部门扩张,城市工资必然上涨
进一步讨论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两个阶段:
- 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
- 劳动力短缺阶段
1972《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提出两个转折点:
- 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即前面的刘易斯拐点
- 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即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时,意味着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已形成,整个经济——包括劳动力配置——完全商品化,经济发展将结束二元化,开始转化为新古典学派的一元经济状态,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到来。
(图见上)
固定工资:
W(I)=VMP=MPP(I)·P
W(A)=VMP=MPP(A)·P
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上升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点在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模式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
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诅咒”
人口诅咒:当我们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
面对刘易斯拐点的政策选择
- 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吸纳剩余劳动力
-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 鼓励引导新的劳工关系
- 给农民工以城市公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