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对话经典326: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这是别人写的一篇文章,很好,作为资料复制下来。
如何教朗读---跟着王崧舟老师学教朗诵(一)
小姜老师
教朗读的第1条策略,或者说根本策略,应该是教师自身的示范。有些老师对示范朗读有误解,认为自己的嗓音不好,没有播音员的天赋,根本没有办法示范,其实示范并不是像播音员一样,读得非常好。应该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待示范,示范的标准是课标中对朗读的基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既是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对语文老师的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如何示范呢?首先语文老师要背好朗读批注。很多的语文老师都重视文本细读,备课时往往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对教材文本的研读方面。忽视了对朗读本身的细读。对文本的朗读应该像对文本的细读一样,也需要深入体察。需要写出自己的朗读心得和感悟。
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诗描写词人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朴素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朗读批注,当然首先要去读,不光感性的去读,还有沉淀一些理性的东西,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批注。比如这首词的词牌:长相思,其实这三个字的读法是最为紧要的。因为整首词的基调和气韵是由这三个字开始的,并且最后又由这三个字来总结。第一个长字既有绵绵不绝之意,更有声声入骨的味道。读的时候要低沉一些,委婉一些,绵长一些。相思二字,落点应当是在思字上。相应该读的长一下,往上扬。思可以读得短一些,往下抑,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音有尽而韵无穷,声音断了而气还在,声已经走了,但是那个思念的感觉还在。所以这个词牌名读好了,那么整首词的情调,意境,整个大局也就已经出来了。长---相--思。整首词它的意境是非常的壮观、寂寥、又有点凄婉。所以山一程,水一程。应该读的低沉切实。山一程,要扬上去,水一程要下来。两句之间不能换气,这个叫声断气不断,要营造一种行行复行行的回环复沓的意味。读的时候要保持一种慢的平的调子。在听觉上产生一种渐行渐远,关山万重的气象。进而感觉到天涯行役,非常的枯燥、苍凉。身向榆关那畔行,身要重读,整首词上片写了一个身字,下片写了一个心字。上片,身向榆关那畔行和下片聒碎乡心梦不成,遥相呼应,突出身在旅程,身不由己的感喟。榆关之后要稍稍停一下。身向榆关那-畔-行--。那畔行这三个字要拖着读,气要缓,要读出一种绵密来。为了渲染一种征途遥远,天地苍茫的意境。而这种意象到了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就要收一下。这5个字要虚读,声气不可太实,不然就无法生成夜深沉,人无眠的惆怅。千-帐-灯-拖音。给人一种环顾四周,眺望远方的形象。这样的景象是辽阔的,是壮观的。还有一面就是梦断关山,孤独凄凄。这个千字跟诗人的孑然一身相对叹的,用千丈灯来反衬自己孑然一身,更加寄托作者寂寥的心境。
下片书思乡之情。情思凄婉缠绵又不失沉郁蕴藉。风一更,雪一更,声气要强一点,实一点。风雪两个字要重读,能显示出风雪肆虐,聒噪刺耳的风味。一更一更要连续。要读得缓慢气长。有一种风雪交加,长夜不绝之感。聒碎乡心梦--不--成-。这是整首词诵读的高潮。朗读其实有一个技巧,就是要确定两个点:第1个点,情绪和声音的最低点。第二个点,情绪和声音的最高点。然后,所有的声音是在这两个点的区间里面上下浮动。这首词最高点就在聒碎乡心梦不成。乡心应该是整首词的制高点。聒碎乡心,读的时候语速渐快,语调渐强,到心字戛然而止,表现一种烦躁困顿的心情。梦--不--成--,拖音也可以用上颤音,以突出诗人乡心不成,乡梦难圆的困苦。无此声三个字,可以用平缓的音调来读。无字拉长,声字挫读。要读的意柔声绵,回响不绝,回味无穷的感觉。这就是备朗读。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就不是朗读上的过来人。只有教师当好朗读上的过来人,才可以在孩子们面前说:“想读好吗?那就跟老师一起来。”
如何教朗读---跟着王崧舟老师学教朗诵(二)
备好朗读指导 。
朗读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蜻蜓点水,必须抓住文本语言的关键点,疑难点,规律点,突破点,有的放矢,重锤敲击。如《秋天》
关注轻声。天气凉了的“了”字,树叶黄的“了”字,一片片叶子的“子”字都是轻声。
关注“一”字的变调,掌握规律。一片片叶子“一”读二声;一群大雁“一”读四声;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中一会儿“一”读二声,排成一字“一”读本音一声。
关注并列关系的联句,语气、语调有变化。如,天空那么蓝,那么高。如果那么蓝是扬上去的,那么高就低下来;反过来也可以,天空那么蓝低下来,那么高扬上去。同样的道理,“一会儿,一会儿”也要有变化。
关注课文的抒情段、抒情句。这篇课文一共三段,前两段都是陈述,调子比较平。标点符号不是句号就是逗号,不是逗号,就是句号。第三段,前面积蓄的情感爆发了,连续出现了两个叹号。啊!秋天来了!这两个叹号包含的感情很丰富很复杂。有的人天生喜欢秋天,可以读得很高兴“啊!秋天来了!”,感情是爆发式的上扬;有的人一点都没有感觉“啊!秋天来了。”有点惊讶;有的人,不怎么喜欢秋天“啊,秋天来了”读得比较低沉,有点压抑。这三种情感处理都可以,是开放式的。
备好朗读的量规,即朗读评价的标准、尺度。每一次朗读的评价标准,老师自己要心中有数。甚至可以有一个可以操作的,可行性的评价指标,引导孩子们学习朗读。这样,方向性会更明确,针对性也会更强。如于谦的《石灰吟》。
梳理朗读要求:1,读准“锤、焚、浑”字的读音。2,读准七绝的4、3停延。即千锤万击/出深山,第四个字停一下,后三个字拖音。3,有意识的强调“山、闲、间”三个字,它们是这首诗的韵脚。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突出韵脚,就有读古诗的味道。4,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重读。它既是逻辑重音,也是情感重音,还是思想重音。5,清白要读出扬调,在人间读出延缓上扬的曲调。有了这五点要求,对学生朗读指导就非常清晰,非常具体,针对性强。
如何教朗读---跟着王崧舟老师学教朗诵(三)
朗读不是技巧问题,它的核心是情感,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要让朗读比较好,需要5个环节。缺一个环节,朗读的质量和品位就会大打折扣。
第1步,感悟。能够准确的感悟到作者的题旨和情感。题旨是文本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是隐匿最深的感情;语境是文本一切语言关系的总和,是文本所营造的“物象世界”“想象世界”和“意义世界”,是感情的基本载体。简单的说要朗读文本,首先要理解他,能够把握它的题旨和语境。
第2步,想象,想象:生成三维整合的再造想象,并非任一“再造想象”都有利于感情的激活和涌动,只有将“表象”“题旨”“语境”三维整合的“再造想象”才能成为有感情朗读的动力源泉。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激活想象。只有语言文字,没有画面那不行。只有把表象,题旨,语境,这三维全部整合在一起,才能找到朗读的动力源泉。文字本身只是抽象的符号。文字要转化为画面,还原为场景,形成特定意境。这时候才会有感情自然流露。人的感情是跟联想、想象、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一味在技巧方面下功夫。
第3,求气。朗读主要不是练声,而是练气,要因情求气。古文桐城派姚鼐有一个观点:因声求气。文字是有气的,朗读要把握的就是这一股子气。这个气可以帮助你获得承载感情的气韵。气韵一旦产生,就能够形成情感语调。
第4,创调。能够创造独特的情韵朗读的语调。因为提取的表象不同,再造的语境不同,朗读者的主观体验不同,因情求气所获得的肺气流也是不同的。所形成的感情语调也是不同的。所以你出来的声音带着你的想象,带着你情感的体验,也带着你特殊的属于你自己的声音构造。有的人天生大嗓门儿,有的人天生声音比较低沉。有的人天生声音沙哑,有的人天生声音有磁性有质感。这些天生的只是物理基础。最终靠想象,靠情感。把语调带出来。如果想象没有,情感没有,语调出来了,这叫拿腔拿调。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朗读腔,出现朗读腔就是因为想象没有激活,情感没有唤醒。
5.反听:回馈情韵朗读的感情信息。我们常常会这样追问: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我们也常常会这样引导:他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场景、我们来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方,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朗读反听第一来自朗读者自己对自己声音的捕捉,把握。另一方面来自学生,孩子们的反应,要关注倾听者的表情,肢体语言,来反思读得有没有感情、震撼力,能否把学生带进来。
这五个环节缺一不可,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就可以一环一环切入,一环一环的指导。
如何教朗读---跟着王崧舟老师学教朗诵(四)
文体是朗读教学的内在尺度。朗读的基础是文本,文本是有个性的。不同的文本,因为文体不同,朗读有了基本个性。我们需要把握这样的特特征。教材涉及到的文体大概有这样几类:古诗、儿童诗、散文、童话、小说、写景文、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文言文。朗读时可通过把握这8类不同文体的体裁特征,掌握朗读基调。
古诗 体裁特征: 音律整饬,意境典美 朗读基调 : 读出古诗特有的平仄、声韵和节律,体现古诗的意境之美。通常朗读古诗应该稍稍舒缓一些。
儿童诗 体裁特征: 想象新奇,节律灵动 朗读基调 : 以适度夸张和童稚的语气,读出天真烂漫、惊奇善变的童诗韵味。
一般散文,体裁特征:行文自由,精神凝聚。 朗读基调 :读的自然,顺势中读出不顺势,在自由流畅的基础语感中,或转或停,或扬或抑,不能死水微澜;平稳中读出不平稳,要在平稳的语流中,为活脱、跳跃留出一席之地。
童话 体裁特征:幻想丰富,形象夸张 以充满想象和幻想的语气娓娓道来,营造出某种亦真亦幻、 虚实相映的语言氛围。
小说的体裁特征:叙事生动,形象鲜明 朗读基调 :用讲故事的语感节奏读出叙事的变化过程,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话语风格。
写景文的体裁特征: 语言优美,借景抒情。朗读基调: 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读出文字的画面感、情味感。
说明文的体裁特征: 条例清晰,行文严谨。以平实的语气、 平稳的语调读出文字的层次感、逻辑感。
文言文的体裁特征:语言精炼,文意诘奥。朗读基调 :读出文言文虚词的基本节奏和韵味,读出文言语句特有的内部停顿和重音,读出文言文典雅古朴的整体风貌。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目的的有声语言表达活动,是一种理清思路、调整心路的艰苦劳动,是文字语言的存在状态向有声语言的存在状态转化的过程,是一种语言、形象和意蕴地再创造活动。朗读不是简单的转化,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朗读者。每个教师 每个孩子都应该通过朗读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