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太普遍了,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听到、提及、书写这个词汇。大家普遍觉得这个词的意思很明确,明确到没有人仔细去思考它的内涵意义。
实际上,“信息”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有着广义、狭义或情景中特指的各种意义。
先不从专业学术层面讨论,简单地从咱普通人的理解角度稍加思考,便会发现,信息几乎跟空气一样时刻围绕、包裹着我们。信息,记录了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记录、影响着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每时每刻。人的每一个决定,做的每一件事,每一次微笑或者哭泣,都受到了信息的影响,也被信息所记录。而这些互相影响的信息汇总起来,又影响了一个世界。
“信息”有些像老子提及的“道”。老子解释“道”是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存在的一个浑然一体的物质,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独立的存在,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运行着,它产生万物,是宇宙万物之母。老子表示不知道如何称呼它,就给它起个名字叫“道”。
信息不是“道”,可以以各种形式被人看见、听到,记录、传播,但它的存在,它的影响,像“道”一样被世人毫无违和地接受着。人一出生,就与它共存,就像一出生就要呼吸一样自然。
但“信息”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却并不早。哈特莱最开始提出这一概念,是在通讯领域。特定地定义信息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
而不同学者、不同领域对“信息”都有自己的一个概念解释。
例如:数学家香农认为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要素。布里源认为信息是负熵,负熵就是消除不确定性。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内容的名称。朗高认为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它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是在事物本身。
新闻学界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是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特征传输。新闻是信息的一种,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经济学界认为:信息是反映事物特征的形式,是与物质、能量并列的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信息是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图书情报学界认为:信息是读者通过阅读或其他人质方法处理记录所理解的东西,它不能脱离外在的事物或读者而独立存在,它与文本和读者以及记录和用户之间的交互行为有关,是与读者大脑中的认知结构相对应的东西。
心理学界认为:信息不是知识,信息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它存在于他存在于自然界、印刷品、硬盘以及空气之中;知识则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它是与不确定性相伴而生的,我们一般用知识而不是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
信息资源管理学界认为:信息是数据处理的最终产品,即信息是经过采集、记录、处理,以可检索的形式存储的事实与数据。
而不同字典对信息也有不同的解释。
美国《韦伯斯特字典》将信息解释为:信息是也用来通讯的事实,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英国的《牛津字典》将信息解释为:信息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
而我国《辞海》将信息解释为:1、音信、消息;2、人或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符号等所包含的内容(对接收者来说一般是预先不知道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信息的研究与定义,越来越重视自身与信息的密切联系。
而以上有关“信息”定义的信息,都是我从网站上搜索摘录下来的。这就又不得不提及我们当下所处的“信息时代”。
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便从幕后一跃登上了舞台的“C位”,不再是专业领域研究的对象,而真真正正地成了所有普通老百姓追捧的“明星”。
信息技术,作为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显示信息等的相关技术,也成了新时代人类手中的利器。信息技术,也是当下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信息子类之一。广义的信息实在太浩瀚,难以讨论,但当下信息技术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值得探讨。
剑有两刃,能伤人,亦能伤己。信息这个利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
最直观的,就是信息在把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一部分对信息没有创造力、缺乏判断能力、有效信息资源贫瘠的人,逐步被这个时代所抛弃,被信息奴役,正在逐步成为新时代的文盲——信息文盲。
而另一部分能够取得有效资源、对信息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甚至掌握信息源的人,正在掌控着社会舆论、社会经济甚至社会政治的导向。而在这一部分人当中,又分出很多层级。其中不乏有被信息的特权所带来的利益诱惑,利用信息谋取巨额私利者;也有本身掌握信息不多,却“听风便是雨”,肆意通过猜测和想象去编造、传播不实信息,制造大众焦虑,赚取关注,吸引眼球,最终仍是为了一己私利;还有利用便捷的网络信息平台传播不良、低俗甚至是违法的信息,竭尽所能地靠近“人性的弱点”,仍旧是为了一己私利;还有一些虽传播的是有照片或视频为“证”的现实中发生的事件,但却断章取义,不能展示事情的全貌,或事发突然,根本就还没有调查落实清楚,便为了赚取流量而发布传播,造成网络冤假错案,更引发了众多网络暴力的发生;更有一些,本身文化水平有限,却偏要冒充行业专家,对当下社会的各个领域热度事件进行评论,甚至做出连国家专家团队都不敢做出的惊人预测,误导群众,造成很多人资产损失,甚至家破人亡,而他们却不负一点儿责任。类似种种,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实在数不胜数,难以言表。这些人便是当代的“信息流氓”。
长此以往,缺乏信息资源、对信息也缺乏判断能力的平民百姓,就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水所淹没,根本没有能力去呼吸、去思考。他们不是在各种无用、低俗的信息中虚度光阴,便是在各种“专家”的惊天预测中焦虑不安,或者在某些“内幕人士”的惊天消息中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还有些无意中成了网络暴力的施暴者。而他们自己手里所掌握的那点儿辛苦挣来的利益,往往因为不负责任的信息误导引发的焦虑等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导致被慢慢蚕食。他们本来可以通过勤劳、聪慧争取的另一部分利益,则可能早被那少数掌握真正信息资源的“信息流氓”悄无声息地瓜分占有了。
而那些“信息流氓”,无论通过哪一种方式,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利益,而现实是,他们往往也确实能从中获得。
信息本应是造福人民的。我们搜索的,本应是不懂的知识,不知道的事,以及其他有效、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分享的,本应是正向的力量,积极的生活,美好的理想,真实的情感,善良的温暖,珍贵的知识。我们很多人,忘记了信息技术最初的初心,忘记了网络最初的模样。
客观上,我们应该承认人民群众在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在知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从这个角度讲,信息时代的畸形发展有其客观原因。但这不是所有原因。那些真正掌握信息源头、能够引导信息方向的人的不作为,或作为不够,同样是重要的原因。
因为,辩证地讲,人民群众思想认识和知识能力上的局限性,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无力获得有效、有价值的信息。具象地讲,那些该负责监管的人也没有对日益猖獗的“信息流氓”进行有效监管。
我们现在提到新质生产力,便总要提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信息技术是什么?从来都是新质生产力不可缺少的一环,更是与所有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空气”,在市场已经暴露明显问题的时候,它更需要“有为政府”的维护、修缮、加持。我们绝不能任由“信息流氓”肆无忌惮地欺侮信息弱者,更不能让他们将政府的公信力毁于一旦。
我们需要公开的真实信息,我们需要有力的及时监管,我们需要与政府畅通的信息沟通。
不要让老百姓继续在焦虑中猜测,不要让老百姓以为那些网络上的“流氓行为”是政府默许的,不要让老百姓求证无门、申冤无路。
不要让信息把人与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扫除了文盲。信息时代发展至今,我们需要扫除“信息文盲”,更要铲除“信息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