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史公用老子的话: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他认为这是几乎不能实行的,“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提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意思是:最好的方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根据情形加以引导,再次是用教令加以指导,四是用法律约束,五是与民争利。
(作者语:从目前看,顺其自然肯定是不行;前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因势利导”,这应该成为市场经济的主流,适当的用些规范、标准加以控制和约束,对损害大众利益的行为就用法律的手段加以处罚。最后一点国家与民争利,我没有弄明白。先国后家,国与家应同时富裕起来最好,国富才能民强啊。否则,汉武帝也不会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为后代子孙打下了这么大的一片江山。)
原文: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意思是:物价低了就会走高,高了就会变低,各自督促自己的事业,开心的做事,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日夜无休止,不用召唤就自己来到,不去要求而民众自然的就会想出办法,这不就是符合规律,自然的验证码?
原文: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管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太史公曰: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作者语:司马迁赞扬富裕论,人富裕了,仁义礼随之而来,而且还能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
范蠡的老师计然说:“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意思是:平价出售整齐物品,关卡和市场不缺少,是治国的办法。积贮财物的道理是物品务必完好,不要让货币停止流通。用物品交易,容易腐败的食品不要留存,也不要囤积等着价格上升。研究物品的多或少,就知道其价格高低贵贱。价高到极点就会低贱,价格贱到了极点就会升高。价格高时卖出如粪土,价格低时收取如珠玉。要让财产货币象流水一样不停的流动。
(作者语:这就是生意经啊。一千多年前的话到今天仍然是经典。)
“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意思是:好的生意人,会选择人和能抓住时机。
魏文侯时的白圭说:“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意思是:做生意的智慧权变不足,决断的勇气不足,该取舍时被仁字挡住,该坚守时却没有耐心毅力,虽想学我的方法,我也不会告诉他的。
接着,史公又介绍了一个畜牧主和一个偏远地区寡妇的故事。他们因为富有与诸侯王平起平坐。
随后,太史公又记录了当时全国各大郡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东南西北各地区的民风、特产,以及各地区人们的赋闲、交易、种植、畜牧、渔猎等情况。(作者语:不得不佩服史公的宏观大气,放眼全局,考察细致,这就是当时的产品分布图,懂经营的人得到了,那可真是无价之宝啊。)
史公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意思是:追求富裕是人之常情,是人生来就存在的欲望。然后,又写了士卒、官吏、美女、侠盗及一些专业人士的行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不遗余力的去获取财富。(如今也是这样)
“是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
意思是:没钱的靠出劳力,稍有钱的就得斗智,已经富有了就要争夺时间了,这是个大原则、大方向。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商业),贫者之资也。”后一句的意思是:从事商业贸易是贫穷者的资本。
做生意获利十分之二及以下的,不在史公的记录范围内。
史公接着介绍了当时的富人,有蜀卓氏、程郑、宛孔氏、曹邴氏、刁间、师史、宣曲任氏、桥姚及关中富商大贾等,他们中有冶铁、畜牧、囤积、放息等各种经商之道。
史公所记录的“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变化有概,故足术也。”
意思是:这些都不是有封地食邑俸禄和作奸犯法而致富的人,他们都是推测事情的可行性,顺应时势变化来获取赢利,以经商致富,用本(置地和种田)守护,用武力加强巩固,用稳重的方法保持,这其中的变化有个大概,足以让我记录了。
然后,史公又列举了各行各业致富的人。最后说“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意思是:致富的行业没有固定的,货物也没有固定的主人,有能力的,财富就向他集中,没有能力的,有财富也会破败瓦解。
(作者语:读了史公的生意经,没有不想去经商致富的。但我怎么感觉自己没有经商的头脑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