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拯救与逍遥》
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的自决能力的极致,就是理性的自杀。理性的自杀以显示对这个社会或者某件事情的不满与抗争。有人讲,死亡是人世间最凄美冷艳的黑玫瑰,死亡充满了诱惑,充满了冷艳的高贵。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讲到,诗人的自杀,源于对信仰消失的无奈。屈原赴死源于对楚国的爱国之情,王国维的自杀源于清皇室被赶出故宫,儒家文化最后象征的彻底的败落,海子的自杀源于“劈柴喂马,周游世界”而不可得。。。。所以这些人痛苦无奈而又理智的选择了自杀走向死亡以表达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与抗争。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态度的叔本华讲到:人生就是痛苦与无聊的钟摆。当人生目标没有实现的时候,人生充满了无奈与痛苦;当人生目标实现之后,人又会陷入彷徨,没有奋斗目标之中。这样人又处于无聊之中。所以人生不是处于痛苦之中就是处于无聊之中。人生短暂,时空无限。人存在的目的何在?相对于永恒的世界而言,个体的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偶然和暂时。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一种虚无,没有意义,人存在就是不断的承受生老病死苦,有什么理由坚持活下去呢。叔本华的这种悲观主义哲学影响甚深,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深受叔本华的美学思想的影响,那么他的自杀是否也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呢?后来德国人迈因兰德在读了叔本华的著作之后马上就自杀了,与这个虚无的世界做了最后的斗争,相当的真诚和坚决。无法超脱这个世界,那么就只能在痛苦与无聊中生存,超脱这个世界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否弃现世的生命。所以一个个诗人走向自杀。。。。。。
我想在中国的现当代作家里面,史铁生对死亡的感悟或许是最深的吧。年轻的时候忽然残废了,在那个慌乱的年代,在那个废弃的院子里---地坛---碰撞了无数个日夜,时刻的感受到死亡向他招手。既然此生无望,那就走向彼岸吧,诗人的自杀,大抵是对现世失望而希望去彼岸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史铁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了无数个日夜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找人生的出路。这个时候母亲去世了,直到此时,史铁生才找到死亡的出路,为了母亲或许应该好好的活下去,然后在人生的碰撞中给自己折了一只小船—写作,写作带着史铁生走出了人生的彷徨与无奈,在文学艺术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