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浩然之气的孟子,隐几而卧,犀利冷峻,有人请他辅佐,他却默不作声,引来强烈的不满。孟子写伯夷是"隘”,心胸狭窄吗?要么我们怎么对待品行不端的恶人呢?孟子不也是用“隐几而卧“的方式对抗不想施仁政的君主吗?
“仁道“是发乎内心,一旦内心没有了“仁”,那人心就会向背。便不会有人和。尽管外部条件完善,临近战场,便会有人退缩,落荒而逃。”人和”在孟子看来是要比”天时”和”地利”更重要的条件,一件事情达成,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孟子心中的”仁道”便是浩然之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注重修为和进取,是儒家的特点,与道家不同,道家讲究清净无为,追求自然本性,反对外在附加的教化,让人自然野蛮生长。
我们看儒家,孔子成仁,孟子取义。"仁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我们不能用语言描述,但我们能感受到,无论是成仁还是取义,都是人内在本性的认同,是什么能让君子能心存仁义呢?而王阳明的"心学",经常说"致良知",可究竟什么是“良知"?那便是心中的"仁义",王阳明让大盗贼脱衣服,脱到最后,大盗贼无奈求情,他感到脸红。先生说这便是"良知",良知在心里,就像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一样,是人本身所具备的品质。
孟子口中的君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通过他对伯夷和柳下惠的评价来入手,孟子说伯夷"隘",也就是心胸狭窄。说柳下惠"不恭",没有原则,没有怨言,不够严肃。而诸子百家的学说,都特别推崇周文王。"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孟子心里的君子便是浩然正气,心胸开阔大气。同时也要"非良木不栖",有原则、有底线和分寸的才是真正的君子。
君子在孔孟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杆,君子坦荡荡,他是怎么做到的坦荡荡呢?便是他内心毫无亏心事,品质良好。可我们普通人怎么样修为成君子呢?在孟子看来"善德"是可以学习模仿的,孔子也是"择其善者而从之",试想,我们的行为只有改变我们的思想时候才会起作用,有改变。而看见别人的优点的时候,要马上学习。这便是君子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