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半途而废,轻易放弃?
> 为什么学了10多年的英语,水平还是这么差?
> 把优秀当做一种习惯的人是什么人?
> 如何培养自我驱动力?
> 你的生活中有那种不做就会难受的事情么?除了吃饭,睡觉,打豆豆…
不知道你是不是这种人,反正我是…
有时候特别想学英语,或者其他感觉很有用的技能。然后热情满满的去找几本书来看,请教牛逼的人,学了几天后,看不到显著的进步,找不到方向,开始懈怠,激情慢慢消退。差不多一两个星期后,基本上就不学了。过段时间,突然看到某个励志视频,或者听到某个特别牛逼人物的访谈,心中的鸡血又慢慢冒出来,激励自己,有一天我也要这么牛逼。然后又重复之前的工作,找书学习,慢慢懈怠,然后又忘记了这回事。时不时还后悔,懊恼,怎么自制力这么差,这么大了还一事无成…当这种循环多了,慢慢就接受了缺乏自制力的自己。我猜,肯定不止我一个人是这样的,还好,笑来老师给了我一个安慰: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但是,安慰和逃避不能解决问题,直面我们遇到的困难,才能让我们成长,不然永远原地踏步,一事无成。
让我们回到主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水平还是这么差?为什么我们总是放弃?
新东方名师“李笑来”从教7年,给出的解释是——“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很多人觉得学英语重要,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这么认为。
我感觉英语很重要,是因为以后肯定用得上,而且很有用,旁边有人口语流利就认为特别牛逼。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通过英语考试才是真正的刚需。这也证明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在考完四六级之后,就再也不去碰任何英语相关的材料,即便他们口口声声说英语重要。
其实不论是英语、健身还是任何其他的技能,当它无法影响你的生活时,你都不能感受到它的必要性。
不信你可以回头看看自己年初许下的愿望,是不是少了哪一项你的生活都不会受影响?(好像今年年初许下的新年清单,好多又没做到…)
既然不是刚需,那就是“不必需”,于是,事实上“不用也可以”,事实上“没有也行”,虽然“有倒也挺好”,可“没有的话顶多是有点怨念而已”……
为什么另外一些人(虽然是少数)最终“学”会了呢?对他们来说,那是刚需——那“需求”越刚,学得越快、学得越好……甚至,没学会,没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真的用熟练了”——想想看吧,这是不是最重要、最本质的根源?
-
**当你真心喜欢做某件事,通过这件事真正感受到了好处的时候,它对你来说就是刚需。**
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从来不是痛苦,而是根本停不下来的乐趣;对喜欢锻炼的人来说,健身从来不是煎熬,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就像对于喜欢打游戏的人来说,如果让他停下来不去做,反倒是一种折磨。
所以天生条件弱,周围环境差其实都只是借口而已。
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找到一个非做不可的理由,让这个你想学习的技能,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刚需。
在做这件事之前,给自己找到一个非做不可的理由,这个理由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不做下去,不做出效果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会赚不到那么多钱,如果做到了就可以多么幸福。
对未来保持盲目的乐观,功不唐捐,只要多做一点总能改变些什么。
-
别把“找借口”当做我们的刚需。
对于总是放弃的我来说,阅读,学英语,锻炼身体都不是真正的刚需。
而真正的刚需是:
> 找借口
最擅长的事情是,用别人的不足而为自己找借口。一不小心就会掉进这个坑,这么多年没爬出来。
没有尽力做到最好的人,从来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所以他们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无论是虚假的安慰,还是恶意的诅咒,总之他们会绞尽脑汁来将其合理化。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间掉到了一个坑里:
把“找借口”当做刚需。
**每当自己不努力,每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第一时间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说服自己可以放弃。**
这样的刚需一旦养成,就相当于掉进一个大坑,想要爬出来会非常困难。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养成了这种找借口的刚需,现在一定要慢慢改正。
我们都要懂得发现自己的这个毛病,在什么情况下会发作,发作时,提醒自己,这不是真实的想法。找借口,逃避,推卸责任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更不会解决那个问题。
-
真正的刚需从来不等人。
找借口是我经常面对困难时的逃避方式,常用的心理安慰语言就是——等到我**的时候。
等到我工作时一定要用英语的时候,学的肯定比现在更快,那时效率肯定更高。等我到每天7点钟就要上班的时候,就可以养成6点钟起床的习惯了。等到我赚到很多钱,就可以请个健身教练,那时的健身效果肯定更好…等到我…
**“等待”可以让我们无限推延所谓的刚需。这件事对我来说是刚需,只不过不是现在,而需要等到某个节点之后才是。**
但是有过等待经验的人都知道,其实这只是一种无谓的自我安慰。
**真正的刚需从来不等人,它就发生在此时此刻。**所有需要等待的刚需,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
“刚”需有时候也很脆弱。
“刚”需有时候不那么“刚”,要不然就不会经常放弃了。
**有的时候,借助外界的力量,帮助自己养成一种习惯,建立一种刚需,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
作为人类,我们都有天然的惰性。如何利用合理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战胜这种天性,也就成为我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笑来老师背单词时把单词换算成钱,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背单词。学习群里的一个同学则是通过“把生米煮成熟饭”的方式,来逼迫自己完成任务。
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只要能够帮我们建立必要的刚需,就是好方式。
利用外界手段,加入有共同需求的组织,请人监督,建立惩罚机制,让我们的“刚需”渴望度延长一些,当它顺利地度过了那个关键时间节点,那“刚需”就成为生命的必须了。
-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对我们成长有利,能帮助我们变得更好的刚需是自我驱动力的源头。
有些人的“刚需”是吐槽,不抱怨就难受,我面对问题时的刚需是“找借口”,反正做了也没效果。这些错误的无效的刚需不仅无法让人成长,还蒙蔽双眼,让我们看不到事情的本质,问题的根源。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科学家们对人脑的认识突飞猛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这样的:
> 大脑是可塑的。
换言之,一个人的大脑,宏观上来看终生可能没多大变化——毕竟脑壳的大小、形状貌似是一成不变的;但若是从微观上来看,大脑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之前的文章里我们提到过这事儿——连灰质厚度都是可以通过练习增加的。也就是说,大脑一直在“被塑造”——被环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还可能被自我塑造。
> 刚需塑造大脑。
**不断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就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又来了:
如何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呢?
(这个话题在第二十周重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