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一画一诗,美不胜收!
鸟类是不是自然界的天使呢?造物者觉得只造了这锦绣河山远不够,又用树儿、花儿、草儿来点缀;还让蜂儿蝶儿蜻蜓穿梭翔舞其间,增添动感;还要让鸟儿空中画着弧线,枝头集会鸣唱,四季不绝。
最后又造了人于中享受。
造物者无论造出什么,都是为人类考虑,除了对人类实用 ,还符合人类的审美,可以说为这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操碎了心❤️。
人类怎么感恩都不够呢。
造物者造出万物时并没有分尊卑,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自然包括人鸟平等。以万物之灵长自居的人类舍我其谁地要统领万物,当然包括统领鸟类。于是鸟儿们的命运就这样轻易地被人类决定了。
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知道哪些鸟可食,哪些鸟可用,那些鸟有宜无害,哪些鸟有害无益。当然,只是人类认为,也可能鼠目寸光。
于是,一箭双雕、一石双鸟、惊弓之鸟这些成语就诞生了,成语里面有故事,这些成语里面的故事就明示了鸟儿的悲惨命运。
大雁在湖边草地上觅食,得小心翼翼,尽管如此,有时候也脱不了被猎杀的命运。
北雁南飞,人们明明知道是壮举,还要用箭来射它们。
兄弟争雁的故事很能让人想到人类的贪婪。
从前,有人看见一只大雁在天上飞翔,准备开弓把它射下来,说:“射下来就煮着吃。”他的弟弟不同意,争着说:“家鹅煮着吃好,鸿雁还是烤着好吃。”两人争吵不休,一直吵到社伯跟前,请社伯分辨是非。社伯建议兄弟俩把雁剖开,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两人同意了。随后再去找雁,那只雁早就高飞到天边去了。
这则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与其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论上,不如赶紧做亟待解决的事情,先解决主要的问题。
我想到的是,为什么我们人类看到大雁这样的鸟,不是要与它们共存共荣,而是首先想到吃 ,从古时候一直到现在。
也知道雁足传书的故事,听到哀鸣的孤雁也未免为之伤感,但就是看到肥美的活的大雁的时候就口舌生津,垂涎三尺。
有一种鸟,体小而轻,吃起来实在麻烦,似乎可以免祸。但却因为与人类争食而遭到灭顶之灾,它就是麻雀。
以前的麻雀,墙洞中做窝,枝头上集会,飞翔的时候一大片一大片的。院中晒粮食,一会儿要驱赶一次麻雀,那场面倒也有趣。
有很长一段时间,繁殖能力那么强大的麻雀却几乎淡出人们的视野了。除四害的时候被消灭一次,再加上建筑的变化,无有墙洞筑巢,另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不用有意捕杀,这无辜的小生灵也行将灭绝了。
现在,有时候也还能见到几只麻雀院中蹦蹦跳跳觅食,还能偶尔听到它们叽叽喳喳鸣叫。
网传中国本土的麻雀在五几年除四害的时候几乎被消灭光了,现有的麻雀是从苏联进口的。
本土的也好,进口的也罢,不必去考证。现在的麻雀,已然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其能大量消灭蝗虫和其它害虫,到底功大于过。
也算是亡羊补牢。
有些因为稀少,被圈在动物园中供人欣赏,为人们带来视觉享受或经济效益。这样的鸟大都老死或病死园中,绝无放生的可能。
有些太可爱太聪明的鸟,因了它们的可爱和聪明,被人类当中的优裕者或者悠闲者豢养。有些形体和颜色既美,声音又婉转可听,在笼子里上下跳蹿,比如画眉;有的经过人类的调教会说话甚至会唱歌,比如八哥和鹦鹉。这些鸟实在让人情不自禁地爱它们,因其适合人类的审美而终身被监禁,与自然隔绝。所以,这被爱,也便有了悲剧的成分。
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就颇同情这种鸟身陷囹圄的遭遇。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人间自在啼。
所幸有些肉既不肥美又人畜无害的鸟没被成为人类的眼中钉,它们的生存还是灭绝完全遵循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规律。很多还按照造物者造它们的时候那样的状态生存,为我们的自然增添不少生趣。
鸟类,地球上这个可爱的群体,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它们呢?
孔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不用网眼密的网捕鱼,不射杀夜间休息的鸟),为我们提供了保护鱼类和鸟类的方法,告诉我们不要贪得无厌。
白居易有诗“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可见白乐天比孔子爱鸟更甚,是从情感上爱鸟,怜惜鸟。
孔子只是要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让它们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服务。白居易是真爱鸟,要人们推己及鸟,对鸟要有恻隐之心,要手下留情。
鸟亦有情,鸟亦有家,鸟又那么美,那么可爱,因此值得人们去爱。爱,还要会爱,与它们共享地球这个美好的家园,才是最佳的爱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