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腾讯新闻上,有这么一个题目:
高考出分瞬间!感受到溢出屏幕的喜悦和不易!愿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负!
这几天,随着各地高考分数出笼,考生们在查询到自己分数时的各种表情动作,也被不断记录、传播。一下子让我回忆起当年自己高考后与分数有关的一些片段。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参加的高考,那时候的录取率,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农村地区,实在是太低了,能够考上大学,真的有祖坟上冒青烟的感觉。
大约从上高中开始,我发现自己添了一项能力:不论什么科目,也不论什么性质的考试,基本上交了卷子,自己就大致知道考了多少分。等到卷子发下来比较,常常八九不离十,比如认为能考95,常常就是95分。
这个能力在我那个时代,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那时候考完以后,首先把答案发给考生,让大家估计自己的分数,然后按照估分值填报志愿。如果估分不准确,差很远,对于报志愿影响极大,有时甚至会出现因此上不了大学的情况。
我有一个同学,平时成绩很好,可是高考后估分,明显出现了低估,然后报志愿时胆小了,没敢报重点大学,后来分数出来,发现他实际分数超过重点线三十多分,完全可以上重点的。因为估分不准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年参加高考,考完最后一科从考场里出来,我就认为自己的总成绩应该在550分左右。过了两天发下来答案,我认真估算一下,还是认为自己应该能够考到550左右,于是就按照这个估分报了志愿。
那次还有个小插曲。考完回家后,在村里遇到一个同村的姐姐,比我大两岁,已经复读两年了,也参加了高考。她问我考的怎么样?我直接就说,不会少于五百分。当时在我心里,已经尽量谦虚了。结果不到半天功夫,全村都知道我能考五百多分,能考上大学(此时刚考完,还没有估分更没有报志愿),我父母也听说了,吓了一跳,问我怎么回事。我如实说了,得到一顿批评。大意就是就算真的能考那么多,也不能那么说,万一要是考不了那么多,丢人大发了。我没在意。我说,你们放心吧,肯定能考上。
其实,就在考完最后一科,父亲赶着毛驴车去接我回家的时候,见面第一句话,父亲问我考得怎么样,我回答说:准备钱上大学就行了。
其实,对于我能考上大学,我从来没有任何怀疑,后来拿到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没有什么激动的表现。因为我认为按照自己当时的能力,就应该考上。
村里有一个比我大一岁的本家叔叔,比我早一年参加高考。他考完以后给了我一份全套试卷以及答案(用来估分的),我当时用了大概不到四个小时把七科通通答了一遍,然后迅速对一遍答案,总分已经超了那年的本科线。要知道,我才刚上完高二,还有许多知识没学呢。也是因为这件事,我知道等高三结束参加高考,没有考不上的理由。
事实上,我在考试这件事上,确实对自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分数下来了,确实就是550分。单科成绩,最大分差三分。总共七科,总成绩估分与实际分数差了1.5分。
那年考上大学,在我看来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但是我的家人亲戚们,比我要兴奋的多。记得那天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到家,当时父亲正在厢房屋顶上翻晒东西,听我说考上了重点大学,直接就在房顶上来了个跳跃动作——高兴的跳了起来!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