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突出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明确了农村、城市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教育系统、学生、科研机构、医药卫生系统)、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金融企业)、新兴领域的不同类型党员专题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重点内容和实施路径。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在党员教育的生动实践中,不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长期面临着资源分布不均、供需对接不畅、形式不多、效果不佳等短板。如何将政策部署转化为生动实践?关键在于立足地域实际,以系统思维“对症下药”,让党员教育培训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红色引擎”。
一要聚焦资源整合,促使党员教育培训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域联动”转变。整合地域内闲置校舍、红色遗址、文化礼堂等场所,打造“1+N”党员教育矩阵。如四川凉山州将17个乡镇的闲置小学改造为“乡村振兴学堂”,贵州大方推进全县红色教育资源的归集整合、集成优化、矩阵开发和统筹运用,实现硬件资源“共享化”。组建“红色讲师团”,吸纳党校教师、技术能手、乡贤能人等多元主体。如新疆阿勒泰地区实施“名师走边关”计划,每年组织200余名讲师赴边境县巡回授课,实现师资力量“流动化”。开发适配低带宽环境的“轻量化”学习平台,如西藏那曲市推出“云端党校”APP,通过语音课程、图文解读等方式,让牧民党员在放牧间隙也能“随身学”,实现数字平台“普惠化”。
二要破除“一刀切”,促使党员教育培训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当前,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党员群体呈现“三多三少”特征:少数民族党员多、流动党员多、老龄党员多;高学历党员少、稳定参训党员少、复合型人才少。以往的培训模式往往只聚焦培训内容是否落实,却忽略了培训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有时还存在计划给村干部讲怎么争取产业项目,实际却讲了宏观经济的内含和模式的情况,容易造成“学用脱节”。要聚焦党员需求、课程体系、培训实效三个方面,建立党员教育需求数据库,精准识别村干部需政策解读、致富带头人需技术培训、流动党员需党性教育等差异化需求;依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乡土化”课程体系,将“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开发“花儿党课”、“小杂粮种植+党建”等课程,把技术培训嵌入党性教育;探索实行“学时+实践”双考核,农村党员采用“技能认证+群众评议”,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采取“理论测试+业务比拼”,社区、三新党员“基础理论+志愿服务”等机制,实现不同类型党员“精准滴灌”
三要打破“形式桎梏”,促使党员教育培训从“学用脱节”向“知行合一”转变。农技专家现场示范疫病防治,乡镇干部解读草场承包新政,老支书讲述长征故事……党员教育既要“上接天线”更要“下接地气”。要与重点工作融合,在乡村振兴一线设课堂,组织农村、企业党员参与冷凉蔬菜、高端肉牛、小杂粮等产业攻坚,在项目推进中学习产业链党建知识,把生态管护培训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要与民族文化融合,结合花儿、秦腔、剪纸等艺术形式讲述党史,促进党的声音与民族文化融合互促。要与技术变革融合,运用VR技术“云参观”红色展馆,打造“数字党建沙盘”,模拟基层治理场景开展沉浸式教学,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可亲可知可感。
四要破局“长效难题”,促使党员教育培训从“学用脱节”向“学用转化”转变。建立党员“述学”、“评学”和“考学”制度,把党员教育情况与基层干部的提拔使用、评先选优挂钩,与工作目标责任制挂钩。打造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持续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中心户”、“党员议事会”、“党员活动日”、“设岗定责”等载体活动,构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为他们展示才能、发挥作用提供舞台。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现阶段的党员教育正经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深刻转变。在岭南丘陵的坝子里,在雪域高原的经幡下,在黄土沟壑的窑洞前,当“火塘夜话”融入“VR课堂”,当“马背送学”邂逅“5G信号”,当“党员坝坝会”插上“数据翅膀”,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正在奏响。这不仅是教育方式的革新,更是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通过构建资源融合、分类施策、实践导向的长效化教育体系,定能激活红色基因在基层沃土蓬勃生长的“深层密码”,让党员队伍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星星之火”,在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汇聚成照亮时代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