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第二原理:品牌成本原理 3
品牌标志:降低品牌识别、记忆、传播的成本
每个企业,每个品牌,都要设计一个标志。市场上,70%以上的标志设计都是错的,都是给消费者添麻烦的。我们需要一个标志来解决品牌识别、记忆、传播的问题,但大多数的标志设计都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成了问题,制造了新的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认识到标志的本质——降低成本,降低品牌识别、记忆和传播成本。和命名一样,标志是为了降低成本而生的。
放牛娃发明了brand这个词。因为你家的牛和我家的牛很难分清,就在牛身上烙一个符号,这就是标志的起源,也是品牌的起源,brand就是指牛身上的那个烙印。
标志和名字又有什么成本上的区别呢?标志成本更低。标志是为了降低名字的成本。比如牛身上烙上“乔布斯家的牛”“比尔·盖茨家的牛”,这样就已经不会搞混了,但是成本很高,一串字也很难看清楚。所以,为了降低成本,就做成方框的烙铁和圆圈的烙铁。
为什么要给品牌设计一个标志?一是为了降低识别记忆的成本,二是为了传达品牌的精神气质。但是我们看到,90%以上的标志设计,都是提高了品牌识别记忆的成本,加重了顾客品牌识别记忆的任务。有的标志,图形很抽象,带着一大堆只有设计者自己才知道的所谓“深刻内涵”,然后又去拼命推广想让大家都知道,又费精力又花钱,大家也未必记得住。
再站在消费语境去看这个问题:消费者有一个记忆任务,就是要记住我们的品牌,即我们的名字。标志的设计应该帮助消费者完成这个任务,而不是把消费者的一个记忆任务变成三个记忆任务:记住这个名字,记住这个标志,记住这个标志就是这个名字。这样消费者的记忆成本提高了。
所以我历来拒绝给客户写“标志释义”,因为这是一个很荒谬的词,标志就是来释义的,如果你为一个品牌设计了一个标志,结果这个标志还需要300字来解释,难道不荒唐吗?
如果你提出一句口号,需要另一句话去解释它的“内涵”,那就把那句口号扔掉,直接用后面那句。如果你设计了一个标志,需要写标志释义来解释,那就别用那个标志了。
如何做出低成本、高效率的标志?让标志回归本质、发挥价值有一个标准,就是“一目了然”。
一目了然,一见如故,不胫而走,这就是最低成本。
记住,这一目了然的“一目”,是“看一眼”就了然,也是“第一眼”就了然。
强调这个很重要,因为经营思想的绝大多数误区都是在一个地方产生的——就是以大家熟知的世界级企业为案例来思考,是用世界500强的语境来思考。大家离世界500强都还有一定差距,但整个商学院教学体系、思考语境全世界500强的。所以我要强调第一眼,不是以前那些已经存在演变了50年、100年的品牌为研究对象,而是以新品牌的诞生为研究对象,就像后面的电视广告一节里,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用15秒,让一个消费者愿意买一个“第一次听说”的商品。
举一个我们自己的例子——海底捞,它原来的标志就不是资产,因为没有发挥作用,没有人注意到它。虽然它依然生意火爆,但它现在是一家全球企业,想让外国人记住它原来的商标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给它设计了一个新的标志:一个“Hi”,里面的“i”用一个红辣椒代替,发挥品牌与生俱来的戏剧性,并把它给放大。
另外,我们说要消费者第一眼看见就了然是张三李四,最好的办法就是写着张三李四。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低成本标志设计方法:尽量做“标志”,不要做标志。
一目了然见名字,以字体为中心进行设计。
再来看两个华与华设计的标志案例,就是壹佰制药和东北制药的标志。这两个标志,都是“标字”。
益佰制药,是用阿拉伯数字100,组合成一个胶囊形状。
东北制药,是在一个胶囊里面,设计“东北”两个大字。
为什么都用胶囊?这又涉及第二个“一目了然”:一目了然见行业。
要让人一目了然知道你是做什么的,食品就要像食品,药品就要像药品,银行就要像银行,航空公司就要像航空公司。
这是消费者四个角色的思想,当消费者作为受众,他需要一眼——再强调一次是第一眼——就知道你是做什么的。
很多人会认为,制药企业都搞两个胶囊,你不觉得太没创意了吗?
我不觉得没创意。因为创意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得到一个“创意”。
品牌标志是为了跟谁区别?比如,我设计一个益佰制药的标志,是为了跟东北制药区别吗?是,但首先是为了跟中国银行区别。要让消费者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知道是药厂,不是银行。百事可乐的标志设计,是为了跟可口可乐竞争吗?是,但首先是为了跟多乐士乳胶漆竞争。是要让消费者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知道是饮料不是乳胶漆。
很多人在做设计的时候,总是想跳出行业属性来设计,因为他觉得跟同行太像太没创意。那为什么不把公司名字里的制药公司、航空公司、银行这样的字删掉呢?那不是跟同行更不一样、更过瘾吗?他知道这样是不可以的,那他为什么又认为标志随意发挥是可以的呢?那只不过是对经营的伤害,设计者不易察觉这点罢了。
一个银行的标志设计,首要目的不是和其他银行区别,而是和餐厅区别,让消费者(受众)走在大街上的时候,远远看见就知道这里有一家银行。有人嘲笑中国的绝大多数银行标志设计都有一个铜钱,太俗气太没创意,他不知道真正应该被嘲笑的是自己。
一些品牌营销上落后的行业,往往有正确的设计观念,因为它们不懂“专业”,它们做的事情都是凭“常识”在做。而有一点点“专业”,又学艺不精的大多数行业,就往往掉入伪创意的陷阱。
第一个“一目了然”,是一目了然见名字,第二个“一目了然”,是一目了然见行业。
还有第三个“一目了然”,在使用图形设计时,要尽量使用具体的图形。
包装设计的成本:购买理由、购买指令和购买指南
包装是品牌最大的媒体。有效的包装设计,能极大地降低品牌营销传播成本。
包装设计降低什么成本呢?首先是在货架上被发现的成本。然后是理解成本、选择成本,顾客要去理解面前的每一个商品,然后做出购买选择。
这就需要你提供给他购买理由、购买指令和购买指南,华与华方法称之为“三个购买”。
我们以洽洽小黄袋每日坚果来做说明。
2019年6月,在开展设计工作前,洽洽项目组走访市场时,发现做每日坚果的品牌非常多,品类竞争激烈,仅一家卖场就有大大小小十几种坚果品牌。但是大量产品包装设计大同小异,对产品特点的表现也基本相同,缺乏符号性,辨识度低。
尤其是对每日坚果这一全新品类,消费者的认知本来就是模糊的,包装上没有突出关键信息,就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我们要设计一个营销成本、顾客选择成本最低的包装,就要在包装的每一个角落“机关算尽”,把沟通成本降下来,实现商品在货架上“全自动销售”——就是不需要导购员介绍,让包装自己会说话,自己把自己卖出去。
包装的首要任务时获得陈列优势,购物环境好比一个丛林,是一个物种繁杂、遮天蔽日的热带丛林,购物者是一个进入丛林的采集者,搜寻他的果实——商品。那果实们呢?不是要躲起来避免采摘,而是要在所有果实中冲出来,争取被选中。
我们反复讲“货架思维”,做的一切创意要货架导向,把产品出现的一切场合都视为货架。因为货架是产品陈列的地方,是购买发生的现场。
商品在货架上进行信息的竞争,目的就是吸引购买者的注意力。
所以我们放大洽洽小黄袋在终端的货架优势,并抓住一个荣誉符号——绶带。让这个全世界都认识、熟悉、喜爱的人类文化符号成为洽洽包装的超级符号,并在终端形成视觉强制性,快速吸引消费者注意,让产品被发现。
这个获奖者的绶带,就凸显了洽洽是所有坚果里的获奖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因为他掌握关键保鲜技术,这就是购买理由。
包装是品牌的最大媒体。洽洽项目组在一线卖场连续7天,每天12小时的定点观察与亲身售卖,我们发现消费者在终端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卖什么,里面有什么。
所以当你坐在电脑前头脑风暴,以为自己想到了很好的创意去跟消费者沟通时,却发现人家连你是卖什么的都不知道!这就是顾客购买每日坚果的成本所在——不知道你这一袋子里面装了些啥!
所以我们在包装主画面上清晰列明了“每一袋内含4种坚果、3种果干”的信息,并且附上了图片和说明。让消费者一看就知道这是卖什么的,里面到底有什么,让消费者不用思考,对号入座。这就降低了顾客的选择成本。
对于包装文案,要降低顾客的阅读成本,要一气呵成,一气呵“成交”,让顾客的阅读体验,就像“坐着滑滑梯,滑到收银机”。
包装文案是严肃的,是要有巨大销售力的,还要规划购物者的阅读顺序。如果你去超市观察购物者,就会发现他们阅读包装文案是很认真的。
他拿起一袋洽洽小黄袋每日坚果包装先读到什么,后读到什么,怎么吸引他一步步读下去,怎么吸引他读完正面读侧面,然后被打动,把恰恰小黄袋放到他的购物篮里去。
包装设计没有正面背面,只有第一面、第二面和第三面。因此不要根据包装正反面来规划信息的层级,而是要根据消费者的阅读习惯和使用场景来规划。
所以,当消费者经过我们的货架时,我们要让他第一眼就看到我们的超级符号——绶带,并把“掌握关键保鲜技术”的品牌谚语信息放到最大,让刺激信号足够强!吸引他看到我们的产品。
同时我们把品类信息在包装上方拉大,并把恰恰logo在包装上放大三倍,放大了,才能引起注意。“7日装”的信息也加大加深颜色,让它醒目,因为这都是至关重要的商品信息。
同时围绕“洽洽,掌握关键保鲜技术”,我们还提炼出三大关键证据放在包装第二面:
只用100%当季采摘坚果;
瑞士工艺精准烘烤激发酥脆口感;
奶粉级保险包装,含氧量<1%。
洽洽之前的包装,把背面就当背面了,而我们的背面也做陈列设计,也有销售促进信息。
包装的侧面,我们称之为第三面,又做了透明开窗处理,因为里面装着7小袋,是7日装,那我们就开一个透明窗让顾客看见,心里踏实!
洽洽在2019年华与华重新策划后获得了迅速和巨大的成功,其核心就在于包装设计。所以包装设计并不是一个平面设计课题,而是整个营销战略的重中之重。
将策划前后的洽洽每日坚果包装对比来看,之前的设计可以说是对包装的性质完全没概念,我们称这种设计为“设计文盲”。
属于“四个不知道”——
做之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做之中,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做之后,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