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处不在的比较
读书考试排名、考大学按分数录取、各种体育、文艺比赛、申请奖学金审查排名筛选、出国留学申请学校、申请奖学金、毕业后工作面试--无处不在的比较和优胜略汰。现实为什么那么残酷?残酷的不是比较,残酷的是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比较方式和心态!
对,娃娃是不能拿来。乱。比。较。的。
但是,娃娃是可以用合理的、人性化的方式比较。只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面对各种竞争。逃避和回避不是正确的方式。这只会让娃娃离开父母后,成为像被饲养员圈养保护而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的小动物。
2 正确打开比较这个盒子的一点建议
读博的时候一天到晚写期刊论文,做实验收集数据和做数据分析,使用频率最多的方法就是比较。最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想得到有意义的比较结果,就必须控制各种变量一样,每次只比较一个变量的变化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这样才知道这个变量到底重不重要,影响大不大。
f(x1,x2,x3...)
只有让x2,x3...一样,才能知道x1变化后对f( )的影响和重要性。
所以孩子的生长发育、长相容貌、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的比较和攀比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遗传基因不一样、每个娃娃的家庭教育都不一样,还有很多因素根本都不一样,怎么能够拿来一起比较呢?所以长得胖、长得高、皮肤好、头发多、走路早、出牙早、说话早、大运动发展早等等,胡乱攀比是没有意义的,你让小娃娃的自信心如何建立啊?
如果接受同样的教学,学习同样的知识,参加同样的考试,分数高低就可以拿来比较了。当然会有人说这当中还有很多的变量是不一样的啊,比如老师的传授知识的水平、小孩的智商水平、付出的时间和努力等等都不一样。这些都可能是影响分数高低的变量。我们表面上比较的是分数,可是,我们真正应该要做的是帮助小孩找到还可以改善和提高的变量!也许考试不好是因为太懒惰,可能是因为没有用心,又或者脑袋不灵光IQ真的没有别的小孩高等等,都是需要父母关注和排查的原因。
这些变量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控制到一模一样,小孩子不是生产流水线上的物品。我们要要做应该是正视和接受这些差异性,每个个体都不一样。为什么要一样呢?一样了这个世界就没趣了。
脑袋不灵光又怎样?SO WHAT?
反应慢了又怎样?SO WAHT?
考试不能拿第一了又怎样?SO WHAT?
相信大家都被傅园慧的表情包给深深吸引了。她在100米仰泳得了铜牌!(这应该是我们最最喜欢的奥运铜牌得主了)
”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
(对明天决赛的期望?)“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
用了洪荒之力了,那些各式各样的变量不能再好了,还有什么遗憾吗?没有拿到第一又怎么样?让小孩正视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其实更重要。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远比永远拿第一永远得到别人的称赞来的更重要。此处就不列举因为考试因为各种比赛看不开的青少年自残自杀的例子了。。。
3 打开比较这个盒子之后的想法
之前看了英国BBC2015年制作的中国教师赴英教学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在此不讨论这个片子里对中式教育的呈现方式。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中国的体育老师说中国的小孩初中升高中男生要求跑1000米女生800米,这是强制性的考核,有一个小胖子当时就差点哭了,结果就是跑最后一个,最后就是垂头丧气地走完。任凭英国的体育老师怎么安慰,他的心灵都是受到一万点的伤害。
可是,故事还没有完。在一活动课上,他是第一个解开了中国数学老师带来的puzzle ring(不要问我中文名,俺也没玩过)。要想解开这个puzzle ring 需要很强的逻辑和推理能力,原来小胖的理科很强,其实他很聪明,班上的同学都挺佩服他的。典型的头脑发达。所有的同学都在问他怎么解开。他在操场PE体育课上丢掉的自信心又找回来啦!
比较是现实,是无法回避的东西。比较的目的并不是非的比出一个高低,只歌颂和赞扬拿第一个的和最优秀的,关键问题是在比较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让小孩更好地认识自己。而且在比较当中学会欣赏自己,也学会欣赏别人。没有嫉妒,就没有扭曲的自我压迫和对别人的伤害。
比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国外崇尚个体和自我价值,小孩都不会拿来乱比较,他们更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他们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们难道不是选了门看似自己擅长和喜欢的科目,然后拼了命去高考,然后就选了个所谓的就业好的专业吗?反正,我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当年到底是不是最擅长和最喜欢物理的了。
我们有各种比较,一直在比较,可惜我们只看到了分数,没有看到到底是为什么去比较和比出高低之后到底是为什么。
可是这都没关系啦,因为我相信以正确的打开方式,我们的娃娃是可以在充满比(残)较(酷)的环境中快乐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