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怡山西禅古寺座落于怡山之麓,毗邻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据载,寺为六朝古刹,唐咸通八年(867年)大安禅师重兴,历代高僧辈出。寺以规模宏大、文物丰富著称。
一进寺门,那用石板和青砖所铺就的地面就让人觉得颇有古意,再加上满目古树,确实给人心神顿怡的感觉。
碧绿的池水上面,一段曲折的石桥,连着红柱子、黄瓦片的六角亭,后面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远方,矗立着一座高高的塔。这一切,是不是就像在画中所见?
一座石拱桥,静静地横卧于碧水之上、绿树之中,是不是让你找到江南水乡的感觉?
石桥上那斑驳的苔痕,让人不禁想到它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也让我不禁想到从它身上走过的无数僧人和善男信女。也许,石桥不但渡人从水的这边到达彼岸,更是度人从生命的这边到达彼岸。
走过去,也许是不仅走过了一段水面,更是走过了一段生命的时光。禅,也许就是在刚才的石板路上,也许就在这段石桥之上,也许就在我们活过的分分秒秒之间。
石拱桥连着曲折的石桥,不单单给人以视觉的美丽,更给人以心灵无尽的遐想,仿佛是把要人引向那无尽的未来…
也许是在生活在每天人来人往的景区习惯了人的靠近,也许是真的沾染了佛性能看出我们的良善。一只硕大的水鸟毫不在意我们的靠近,仍悠闲地站立在石桥扶手之上望着水面,毫不惊慌。
寺中这棵荔枝树,单看那石碑上“宋荔”两个字就足以让我心生敬意。然而,在细看它的外形后,则让我把这种敬意更升华为对生命顽强不屈的无限景仰!
这棵树的主干原本应该很粗壮,也许曾经是一两个人都难以环抱。然而,漫长的生命历程,也许还有人为的破坏,抑或是大自然的风霜雷电,却让它的主干只剩下一层厚不及十厘米、且只有原树干外圈至多三分之一圆弧的外皮。并且,这样的一段外皮,中间还破了一个巨大的洞!但是,就是这样一棵树,却仍然顽强地存活着并展现着极强的生命力--主干约两米多的位置,又长出了两条有碗口粗的枝桠,而枝桠上又长出了浓密的树冠!面对着这棵历尽沧桑而生机焕发的古树,联想到一些人对于生命的随意轻率,让我不禁感慨人不如树了。
近距离地看看主干,基本没有树干的样子了。聪明的管理人,在两个枝桠的下面堆砌起来一座假山,给老树提供一个很好的依靠。构思精妙一点也不突兀,真是具有极大的智慧!
福州号称“榕城”,当然栽有许多榕树。寺内,也有许多榕树。这是我在寺里看到最大的一棵,个人感觉其大小,应该有巴金先生那篇《鸟的天堂》里那棵榕树的规模了吧。
这是寺里的藏经阁,据说里面收藏有清康熙皇帝御笔写就的《药师经》。可惜大门紧锁不得而入,不能一睹圣物,殊为遗憾。
高67米的报恩塔,远望矗立于绿树掩映中高大挺拔,近观圆柱红墙华彩照人,站立塔下仰望则高耸直上气势压人。同样可惜的是,大门紧闭,拒人之于门外,让人恨不能登塔临高远望耳
走近大雄宝殿,正值寺中僧人功课时间,那清朗澄澈的诵经声,伴随着悠扬绵长的法器声破空而来,仿佛在不经意之中把人和俗世红尘隔绝开来,让人不禁尘世喧嚣之心尽去,刹那间心神俱宁、烦恼皆消。
瞧瞧,那奇妙的诵经声,让游客不自觉地停下脚步,站立门口静静感受那份安宁。有的游客还合掌默祷,仿佛随着诵经声进入到那琉璃般的清净世界之中。
红色长廊所通向的地方,是僧人们的生活区。
罗汉堂,内有释迦摩尼佛和五百罗汉塑像,多数为真人大小,少数稍小。总体雕塑艺术不错,各个塑像面貌分明、神情逼真。只可惜室内灯光较暗,感觉较为阴森。
寺内塘水浓绿,水面上漂着一层亮亮的水膜,估计是养分过剩水太肥的结果。联想到当前许多寺庙香火旺盛事业兴旺的情况,也许这真是应了一句话--富得流油?
寺内停放着许多汽车,这是一辆奥迪,只不知这是寺庙的公车还是僧人的坐骑?想当年佛祖们的骑乘或是大象,或是灵鹫,或是什么其它的神物,而今其弟子们屡见手持苹果、身坐宝马奔弛,想来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吧!
寺内面积很大,因时光渐晚,虽还有许多古迹未能细细欣赏,也只能是作罢了。出门后,趁着夜色还没完全降临,补拍了大门,就算完成了西禅古寺之游了。
注:此为去年5月份到福州培训抽空去西禅寺游玩所拍,因手机问题,拍摄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