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道学习的思考
赠范晔
----南北朝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成语"驿寄梅花"最早由此诗而来。
这几年弄了我的艺术空间后,常常要思考艺术品和不同风格的室内家居装饰的搭配,专门上了几堂色彩学的课,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色彩搭配系统,于是也计划认真读读花艺设计。去年初夏的一天,被好友晓薇拉着去参加了她发小花艺培训中心的开业典礼,学做了一朵由马醉木和松果搭配而成的男士胸花,之后就报了个花艺设计高级班,由国内的、台湾的、日本的花艺老师们来轮流上课。首先就说到全球的花艺分两大类别:西方和东方。西方从最初埃及的插花起源说到了欧洲古典时期的巴洛克花艺、洛可可花艺,最后到了西方的现当代花艺,说到东方的花艺时,老师简直提都没提中国,直接就介绍日本的花道目前有三个最主要的流派: 小源流,池坊流,草月流,然后介绍起了三个流派是如何开始形成和发展至今的。我听了就觉得纳闷,怎么东方的花艺就只有日本才有吗?我大中国呢?!课后跑去问了老师,老师说:喔,因为目前全球花艺届的同仁只要说到东方花艺或花道就是指日本,所以我为了节约时间就没有提中国了。
那之后,我花时间查阅了很多的资料,而且请教了开茶馆的朋友岳灵,印象中她的茶馆举办过中式插花品鉴,她热情的把中式插花老师月之介绍给了我,月之老师为我做了更详细的介绍,一段时间下来,我初步弄清楚了中国插花与日本花道的过去以及现在。
中国民间插花的历史很早,早在诗经里就有对花的描述,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推广而出现了佛坛供花,《南史》卷四十四:“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花不萎”,后来插花慢慢从佛事中分离出来,唐宋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宫廷插花和文人插花各领风骚,到了明代,特别是明朝中后期文人墨客倍出,崇尚寄情于花木丛中,有关插花的专著相继问世,明朝文人高濂的《瓶花三史》、张德谦的《瓶花谱》、最著名的是袁宏道的《瓶史》,等等。而日本的插花就是随着隋朝时期佛教从中国的传入而开始的,经过日本的平安时期和濂仓时期,其后渐渐形成了日本花道并发展出了各种流派,清初,袁宏道的《瓶史》传到日本,对日本的插花艺术形成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日本的插花艺术专刊《花道》还时常引用《瓶史》中的理论。
我又进一步通过和一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浸润良久的朋友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几位致力于推广传播中式插花和中式茶道的老师,更多的懂得了中国插花艺术,一个好的中式插花作品,一定是承载了花艺师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在其中的,有时力求达到中国绘画与书法线条流离顿挫的形式之美,比如中国从宋朝以来的文人绘画就开始讲究留白,虚实结合,代表一种无既是有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文人雅士也将留白这一绘画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插花艺术中,如今许多的中式插花视觉造型也很美,一些有想法的中式插花师早已开始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良,以适应当下人的生活与审美,便于更多的人喜欢上中式插花。放几张中式插花图片,美不?
从那以后我每次去上花艺课只要老师动辄说东方花艺就只说日本花道的时候,我就很生气,是真的生气喔,欧式插花和日式插花的确在国际上大行其道,我喜欢很多无比浪漫唯美的欧式花艺作品,比如执掌诺贝尔晚宴花艺设计13年的瑞典花艺大师Gunnar Kaj的花艺设计,如图
我也喜欢有着和敬清寂之美的日式花艺作品,欣赏好几位当今的日本花道大师,比如八十多岁的田中绍光先生,他的花艺设计理念遵循着日本茶圣千利休提出的"花如在野",倡导"花要插的在原野中绽放",如图,
还有日本的花道大师吉田泰巳先生,他从日本的历史、宗教、哲学、景观、绘画、茶道、建筑等多个领域汲取养分融入到花道艺术中,让看似简单的鲜花枯枝一木一叶,演绎出变幻无穷的形态,构建出一个内涵深厚又玄妙的精神世界,如图,
可是相比之下,我认为当今的中式花艺也有自己独特的多种风格,既有清丽雅致型,也有华丽唯美型,放在现代时尚的家居空间里,也自有它的脱俗之美,为什么就只有那么少的人知道并喜爱中式插花?是曲高和寡或者不符合当下大多数人对花的审美情趣?我想:既然我认为很美,我相信也会有和我同样看法的一部分人,当我们看到一盆清新淡雅的梅花盘花或者听到一首好听的古琴曲的那一瞬间,我们之间的千山万水都消失了,这些人里不仅有中国人,还会有外国人,只是很多人还没接收到这些讯号。传统的东西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反对原封不动的模仿几千年前的传统,如果一种文化,一种记忆,完全跟当下的生活和需求脱节,那是没有意义的。在关于传承文化艺术方面我特别认可一位我尊敬的古琴大师杨青老师的观点,他认为:"任何艺术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求得生存的,比如古琴,三千多年来,无论是琴曲、琴谱还是琴的本身,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传承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中进行的,如果不变,很多东西就传不下去。在中国,失传的乐种很多,因为它不适合社会需要。"
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这几年在学习了国画书法茶道花艺以后,不仅涵养丰满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让我更加了解自我,我发现这些东西竟然像我深爱着的亲人一般也是我身体里另一种割不断的血脉,我想它也是潜藏于每个中国人身体里的基因,只是有些人没发现而已。从那以后我开始整天和我艺术空间的同事讨论这些事,我萌生了想开一家中式新美学生活用品集物店的想法,这家店将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美学,店里所有产品的设计理念都从传统里吸取营养作为设计灵感,定位为: 基于中式传统文化艺术上设计出来的符合当下人审美与需求的生活用品。那么,谁来设计呢?怎么开始呢?我就先试着自己开始设计那个我"将来想送给我孩子的物件"吧?既然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那么瓷器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的,就用我之前想好的"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的主题来设计一样具备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瓷器?这个想法一出,同事们都很赞成,我们找到了认识的台湾产品设计师朋友曲刚开始聊这件事,曲刚毕业于大名鼎鼎的圣马丁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他一直以来主要是做桌上器物设计,他强调概念设计和观念设计,设计风格现代简约自由,我很很很喜欢他设计的"喜竹"和"琴韵"系列产品,同时他也具备国画功底。我用了三个小时来介绍我的整个想法和思路的形成,他听完很激动很激动,那天我们几乎连续聊了快十个小时,曲刚是个即能兼济天下又能独善其身的设计师,我认为他设计的作品总能在艺术与商业、创新与实用之间找到平衡,且和我一样热爱传统文化艺术,并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我们一道来做这件有意义但尚不知道能否赚钱的事。
放上曲刚的设计作品,如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