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相处就是算计

记得准备转业那会儿,偶尔会有已经转业的战友回营探望,我见到他们,最常问的问题便是如何在地方上干出一番事业。他们总以一副过来人的姿态说:“地方与部队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地方,要用七成的精力处理人际关系,用三成精力干工作。”我听后,总觉得他们有些故弄玄虚。初到地方,我一如既往地将重心放在工作上,凭借着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些许成就。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发现,在这里,每个人的工作目标实则分为明暗两面:明的是完成任务规划,暗的却是各有各的小九九。一旦你的工作触碰到他们的暗目标,便会遭遇种种阻挠,即便目标近在咫尺,也会无形中增添诸多障碍。

人际关系中,合作是被动选择

原来,地方真的就是处处需要人际交往,而人际交往的实质就是计算得失。而团结协作不过是计算得失后的被动选择。譬如,当朋友提议合伙创业,你绝不会仅凭一时冲动,觉得关系好就贸然答应。相反,你会细细盘算,他能为你带来哪些资源——资金、技术、人脉,缺一不可。若朋友手握丰富资源,合作自然水到渠成;反之,关系再铁,也难以成行。

人际关系中,冲突是常态

人际关系中,冲突才是人生的常态。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各异,共处一隅,各自为战,明争暗斗,不胜枚举。这斗争的过程,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的试探着对方的底线,旨在摸清对方底细,衡量自身在这场关系中能得到什么好处。而那些不善于人际交往的人,怠于应对这种试探,将软弱误作善良,一再退缩,导致对方计算错误,最后发生激烈的冲突。

社会中,不乏脾气暴躁或爱占小便宜之人,看似缺乏理性,实则不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算盘,只是生活环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行为习惯。那些暴躁自私者,往往因周遭环境的纵容,高估自身实力,以为他人理应妥协。比如,家长暴怒,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动手打自己的孩子。你问他为咋?他会说,实在是被孩子气得失去了理智。然而,试想,如果他正在暴怒的时候,孩子的老师打来电话,或者他自己的领导打来电话,他能不能换个态度好好说?肯定能!显然,没有被孩子气疯了这回事,就是他自己在心里算帐,知道自己对孩子发泄一番,孩子不会反抗,他自己没有代价而已。

记得一次,我们一家人开车回老家,行驶在一条狭窄的小径上。我心生超车的念头,却不料,随着我车速的提升,旁侧的车辆也如影随形地加速,两车就这样在逼仄的空间里并肩前行。恰在此时,一辆对向而来的车打破了这份微妙的平衡,我迅速反应,紧急制动,而旁边的车辆也同步停下。车门猛地打开,一位司机手持棍棒,面带怒容,气势汹汹地走来。妻子惊恐万分,想下车去道歉,我制止了她,深知此刻的示弱只会助长对方气焰。我迅速从车内取出两根橡胶棒,一根递给了儿子,让他站在车旁,保持警惕,自己则紧握另一根,严阵以待。这样的阵仗,似乎让对方始料未及。他停在路中央,迟疑片刻后,最终悻悻然转身,驾车离去。这一幕,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世界,除了白痴,每个人都有理智,面临冲突时,都会不自觉地计算得失。只是有人深思熟虑,判断精准;有人则草率行事,导致误判连连。

人际关系中,要勇于迎接冲突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人际交往如同一张错综的网,我们无从逃避,也不应逃避。既不能因畏惧而将自己封闭,沦为“社恐”的囚徒,也不能过于张扬,成为轻易暴露底牌的“人来疯”。在人际交往的舞台上,自卑退缩只会让人轻视,妄自尊大亦会引人反感。两者皆可能导致误解与机会的错失,让本应和谐的合作变为泡影。

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寻找平衡,既不卑微也不傲慢,以平和而坚定的姿态面对每一次交流与碰撞。记住,真正的智慧在于,即便是在被迫的合作中,也能寻求共赢的契机;而在主动的冲突里,只会让双方遍体鳞伤,无一幸免。生活,本就是一场关于理解与包容的修行,让我们在每一次的交往中学会成长,让理智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照亮彼此的心灵,共同书写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