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自由,散漫地进入高二,也就是说,一年后就要参加高考,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需要我通过努力,刻苦,坚定地走过去,书写自己人生的乐章。
开学后一周时间内,显得我们班有点拥挤了,原来我们班不足50名同学,后面还有一点空间,供我们在课间打闹一下,空间突然没了,并且排与排之间也没那么松了,前后门口也加了课桌,拥挤不堪,出入都不方便,原因就是补习生进来了,足足进来近二十名同学。
新来的同学,在学习上给我们班打了兴奋剂,他们进来的目的更加明确,就是学习,就是提高自己的分数,旁无责贷,课间,吃饭,课外活动,晚自习后等时间通通被学习占领。这个时候的我,反应还没有过来,就到了期中考试,可想而知,只能说成绩还可以,名次就谈不上了,不能说一落千丈,已经滑落到20名以后了,吓死人了。因为上一届平均每班考上学的人数不足十人。照这样下去考学是无望的,没有办法,只能靠自己,靠比别人更加努力,更加珍惜时间,学习学习还是学习!
刻苦学习开始后,才知道什么是高考,高考就是比拼,比时间,比熬夜,比谁做题多,比谁手腕疼,比谁中指变红变形,最终比谁的成绩。
经过自己的努力,总算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稳住了自己的名次。一是靠努力,二是补习生是第二次学习课本,而我们又没有经过题组训练,比成绩刚开始没有可比性。虽然名次上去了,但我深深体会到,还需要更加努力,更加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这段时间的学习知道了竞争的残酷。也成就了我在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刻苦,刻苦,再刻苦,熬夜熬到成为夜盲眼,每天晚上点蜡烛学习完后,回宿舍都是凭感觉走回去的。
总的来说,不负有心人,在高考中虽然个别科目考的不理想,还是顺利的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有两个方面值得说明一下。一个是,成绩不理想的是物理和生物,因为我是高中两年的物理课代表,物理成绩一直在全班乃至全校都是名列前茅的,高考成绩比平时少了至少20分左右。生物成绩的失误,更是低智商,我们那一年生物是全国高考第一次考试,高考只记30分,我考了15.5分,很清楚的记得考题的最后一题是二选一,题前说明是,如果两道题都做了的话,按第一题算,结果可想而知,我两道题都做了,偏偏是第一道题错了,第二道题对了,结果是零分。本来能考25.5分的,因为那一年,我班绝大部分同学都是25分以上。另一个是,高考入取的戏剧性,是折线型,高--低--高--低。先说第一个“高”--我们学校上一年高考,本科分数线是340分,中专是310分,我高考完以后,我估计再怎么考的不如意,也能考380分,考取本科是十拿九稳。再说第一个“低”,足足等了一个多月,成绩出来了,考了371分,没有得到理想的成绩,更失落的是,那一年大专分数线是380分,没办法,只能报考中专了,好一点的是,那个年代,能考上,有学上,毕业就有工作,在同龄中已算是姣姣者了,毕竟没能考上的是绝大多数,因为刚开始实行高考的时候,大中专院校特别的少,每年招生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再说第二个“高”,不得不说,十年浩劫,最受创伤的就是教育了,老师的代名词变成了“臭老九”,这种思潮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仍然没有改变,相当的学生不愿意当老师,可见老师的社会地位有多低,我们地区的师范专科就很少有人报考了,结果是,大专入取分数线降低10分,成了370分,也就是说,我被入取了,中专线上了大专学校,不能不说,走高了。最后说第二个“低”,虽说上了大专,心情却是低的,我当时是十分不愿意上师范,由于各种条件和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考上大中专学校不去上,是大逆不道,最终就走上了老师这条阳光大道,直至光荣退休。
那年我十七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