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制自己,尊崇“礼”的要求,这就是“仁”,如果所有人每天都做到这些,那就真正的成为“仁”的世界了,虽然这很难做到,毕竟世上没有十全十美之事。为了“仁”应该靠自己,还是埋怨到别人身上呢?后面的一句话讲的是实际的行动,凡事都要去符合礼的要求来看,听,说,动。所以说,要靠自己。
可是,有一次子贡问孔子:“管仲是不是仁者?齐桓公杀死了管仲辅佐的公子纠,按道理来说,管仲应该赔死,可是他居然还帮着齐桓公治理国家。孔子说:“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治天下,我们现在还拜他所赐,有如此安定的生活。要是没有管仲,我们现在估计已经被夷狄给占领了呢,哪里是一般人可以明白的道理啊!难道一定要自刎于田间菜地之中才是真正的仁者吗?
管仲虽然是没有为主尽忠,可是规则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呀,如果一个人在不死的情况下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为什么还要拘于那些小节呢?再说好听点,我们不要在意那些细节,而就算在意那些细节的话,以他创造的功劳,我们早就可以让他将功抵罪了,假如没有他的话,不知道中原还得死多少人,以一人的性命去换成千上万人的性命,这难道不是一个大大的好事吗?在小仁与大义之间,我们到底该选择哪个?也可以看出孔子的仁义与明辨。
因此,我认为,人不一定要拘小节,正因为我们是人,才要变通,要不然我们可就成为了一台只会执行程序的机器了。